•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走进水利
  •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433Y/2025-00129 [ 发文字号 ] 渝水议函〔2025〕110号
    [ 主题分类 ] 水利、水务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水利局
    [ 成文日期 ] 2025-04-27 [ 发布日期 ] 2025-04-27

    重庆市水利局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523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周艺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以中小河流域治理绘就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新图景的建议》(第0523号)收悉。经与市文化旅游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聚焦中小流域+生态”、聚焦“中小流域+生活”、聚焦“中小流域+产业”、聚焦“中小流域+文化”等事项已经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全市水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市位于长江流域上游,全市水系发育,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以下简称“中小河流”)遍布重庆全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水利部、财政部先后组织开展了多批次的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和建设。市水利局积极落实国家相关部署,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印发《重庆市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方案(2023—2035年)》,指导区县编制逐河流方案,开展竞争立项调动积极性,压实主体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关系,将河流治理与区域发展联系在一起,达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治理目标。关于第0523号建议提出的“以系统解决方案为引领并贯穿治理全过程,通过‘小流域治理+N’理念,因地制宜,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集中连片统筹规划,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水域岸线并治”等建议,我局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一、关于聚“中小流域+生态”,实现自然与乡村融合共生事项。

    为加强中小河流域治理,探索治水+治岸+治污”的生态治水模式,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工作要求的通知》,今年3月,我局三次前往武汉报请长江委开展荣昌大清流河、璧山璧北河、石柱龙河等11条中小河流逐河流治理方案及初步设计报告技术复核,强化中小河流治理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护岸建设等为主要措施,尊重自然,注重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考虑当前工程河道水体污染、脏乱差等现象频发,现状水体环境不能满足居民居住生活、休憩的需要,沿河居民对河道综合治理的愿望十分迫切的现状,参与技术复核的大清流河、璧北河等河流治理方案及初步设计报告均强调,通过中小河流域治理对河段进行综合整治,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在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建立起阳光、水、植被、生物及土壤之间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有效改善工程区域生态环境,提高沿河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截至目前,我市先后组织编制实施了5批次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治理河流长度共计1300公里,到位总投资共计57亿元,涉及人口近400万人,涉及县级以上城市23座,重要集镇272座,耕地面积约260万亩。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认真落实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相关要求,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三水协同,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中小流域,实现自然与乡村融合共生,绘就人水和谐的巴渝画卷。

    二、关于聚焦“中小流域+产业”,推动生态治理带动乡村产业事项。

    4月初,我局对通过长江委技术复核的城口坪坝河、潼南鹭鸶河治理方案下达批复文件,并上报长江委、水利部等部门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推动项目实施进程。批复中明确方案是流域系统治理的重要依据,提出为保障方案实施,相关区县水利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积极落实保障措施,处理好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等关系,将河流治理与区域发展联系在一起。为促进周边产业发展,以潼南鹭鸶河为例,治理方案中明确,项目建设将加强水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提炼水文化内涵,打造乡镇水文化品牌;依托潼南特色农业产业,把农文旅融合做深做实,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走农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之路;推动潼南区良好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变为旅游发展优势,带动鹭鸶河沿岸乡镇农村休闲旅游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通过水质改善,提升农业生态附加值,按照受益面积1万亩计算,生态产品价格增值按照200元/亩计算,农业生态附加值受益约200万元;鹭鸶河流域预计年增加游客约10万人次,人均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00元,旅游增收约1000万元/年。

    下一步将认真分析总结中小河流域治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典型地区的成功经验,针对不同中小流域,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提高村民收入,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夯实群众基础。

    三、关于聚焦“中小流域+生活”,缔造乡村和美幸福生活事项。

    今年以来,我市有序开展2025年拟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方案市级审查工作,以水安全为指引,对各方案中涉及的防洪标准、防洪区划、防洪任务安排等内容进行严格评审。从补充防洪现状能力分析、细化防洪区划、复核防洪标准、补充治理措施与治理标准衔接性分析、完善总体布局等方面指导酉阳县酉阳河、奉节新民河等河流完善逐河流治理方案。我市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前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普遍偏低,97%河长防洪能力不足10年一遇,大量河段不设防;治理后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防洪能力显著提升,不足10年一遇防洪标准河长占比由97%降低至4%,10—30年一遇防洪标准河长占比由3%提高至92%,流经城市的大部分河段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及以上,建制乡镇河段防洪能力普遍提高至10—20年一遇,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治理为牵引,不断优化乡村规划,完善农村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治理效能,加快推进宜居宜业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建设。下一步,将联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等部门进一步以水安全为导向,做好重点区域防洪标准提升工作,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县域整体谋划,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加强地域乡风民俗和生态治理相结合,营造富有乡村烟火气的和美幸福生活氛围。

    四、关于聚焦“中小流域+文化”,借助一渠碧水串起巴渝文化事项。

    当前,我市正在逐步推进十五五”、“十六五”期间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在此过程中加强对中小河流沿线的地方特色、人文景点等进行梳理、保护,将文化挖掘利用与中小河流域治理有机结合。以秀山梅江河为例,依托梅江河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开展中小河流域治理,将梅江河作为纽带,串联起凤凰山和百年西街两个国家4A级景区,打造“一山一水一街”旅游景区,积极探索全流域特色文化挖掘传承;以秀山西街民宿文化景区为核心,浓缩流域文化,同时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引领乡镇段文化旅游开发,统筹全流域发展,打造水文化记忆溯源带,传播河流故事。巴南区一品河在编制治理方案时结合《重庆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紧扣重庆中心城区南部人文之城建设,落实“两江四岸”、长江文化艺术湾区整体规划,突出“生态+滨水”和巴文化特质,坚持“主客共享、景城同建”理念,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带动一品、圣灯山、安澜等镇街文化旅游发展。

    下一步,我局将联合市文化旅游委、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持续以中小河流域治理为契机,推动流域文化挖掘与传承,融合现代化科技与管理手段,再现丰富的水历史文化,复原并发扬传统技艺,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串联古镇、古街等沿河节点,打造文化走廊,以河道振兴+乡村文化”的方式不断激活乡村活力。

    最后,恳请您继续关心支持水利工作,我们将持续深化小流域治理+N”理念。再次向您对水利工作的关心关注和倾情支持表达衷心的感谢!

    此答复函已经刘忠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功能模块”进行评价。

    重庆市水利局

    2025年4月24

    人:刘娇

    联系电话:15*******02

    邮政编码:401147

    全文下载:重庆市水利局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523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