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走进水利
  • 笋溪河

    日期:2017-08-03

    笋溪河


        綦江左岸支流,又称笋溪、白溪。发源于贵州省习水县寨坝镇,经重庆江津区汇入綦江。河长126千米(江津市境内110千米),流域面积1198平方千米(江津区境内1010平方千米),落差980米,多年平均流量19.9 立方米每秒。
        笋溪河在沙湾以上称头道河,至中咀称茶坝河。中咀以上为上游,以下为下游称笋溪河。北流进江津区境,入卧龙沟水库(总库容1363万立方米);出库后经四面山镇至两河口,左纳飞龙河,河长39千米,流域面积180平方千米。北偏东过中山镇(重庆市市级历史文化名镇),至中咀右纳复兴河,河长45千米,流域面积249平方千米,上有沙滩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18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04立方米每秒。以下有大滩、野骡子等滩险和金刚峡、石门峡等峡谷。曲折北流于嘉平镇左纳龙吟河,河长28.4千米,流域面积172平方千米。北流至夹滩镇左纳李市溪;急折向东又折向东北过龙头,于白溪村注入綦江。
        流域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与贵州省大娄山接壤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上游为高程800米以上的中低山区,植被良好;下游以丘陵为主,河岸高一般为10~20米,河面宽5~50米,林木稀疏。位于华蓥山石龙峡背斜,出露岩性以砂、泥岩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3.6(上游)~18.3(下游)摄氏度。多年平均降水量1050(上游)~1480(下游)毫米,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75%,最大年降水量1585.7毫米(沙滩1973年)。水质为Ⅱ~Ⅲ类。
        域内洪旱灾害频繁,北部地区年发生频率约为75%;南部地区约为25%,尤以洪灾为重。1996年“7•9”洪灾,沙埂老街被冲毁,基本不能恢复;夹滩镇1/3街道进水近20小时。1998年“8•7”洪灾,半小时内中山镇水位陡涨6米,三合老街被冲毁一半;四面山部分河段冲深约8米,进山公路开裂,部分区域出现滑坡。
        水力资源蕴藏量64500千瓦,技术可开发量51980千瓦,经济可开发量41860千瓦。干流规划分13级开发,总装机容量37440千瓦,多以发电为主,少数兼有旅游、灌溉、防洪和供水效益。至2004年底,干流已建电站6座,装机22560千瓦;在建电站3座,装机13100千瓦;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36座。河口以上76千米河段可通小木船。
        四面山集山、林、水、瀑、石于一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风景名胜区。有大小瀑布100多处,“四面飞瀑”是重庆“新巴渝十二景”之一。珍稀濒危植物19种,其中有3.5亿年前的孑遗植物刺桫椤;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市级保护动物8种。有神秘的汉代灰千崖摩岩壁画,建于北宋年间的朝源观,立于清代的禁鱼碑、修路碑和德政碑。

    来源:中国河湖大典

    编辑:付琦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