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重庆市水利局 > 政务公开  >  通知公告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433Y/2023-00356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水利、水务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水利局
[ 成文日期 ] 2023-10-13 [ 发布日期 ] 2023-10-13

重庆市水利局关于公开征求《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水利部统一安排部署,为加快推进重庆水网建设,我们组织编制了《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本次征求意见时间为30天,如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于20231112日前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等形式反馈至重庆市水利局规划计划处。

联系人:唐瞿

联系电话:02389078958

电子邮箱:84720058@qq.com

联系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新南路3号水利大厦

附件: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水利局        

20231012日     

附件:

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

(送审稿)

规划编制组

二〇二三年九月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位于全国战略大后方,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和重要作用。重庆地形地貌立体特征明显,长江横贯全境,与嘉陵江、乌江等重要河流交汇,作为一座独具特色的“山城、江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孕育了厚重的巴渝文化。直辖以来,重庆水利建设虽得到长足发展,但水旱灾害频发、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一区两群”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大短板之一。

进入新发展阶段,水利建设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对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作出了顶层设计。水利部陆续印发《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省级水网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根据国家水网建设规划总体布局,围绕区域发展需求,科学编制省级水网建设规划。重庆坐拥三江和三峡水库这一全国最大淡水资源库,是国家水网的重要通道和节点。开展重庆水网建设,不仅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重要要求的有力支持,也是完善重庆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任务,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庆水网建设,对开展水网规划编制作出明确部署。按照有关要求,重庆市水利局组织成立规划编制组,开展水网规划编制工作。经资料整理分析与实地调研、思路制定与布局研究、指标测算与方案制定、重大专题研究、重大工程方案比选论证等工作,编制组系统摸清了重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面临形势,研究提出了水网建设的总体思路、总体格局、目标任务、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最终形成《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

《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重庆市水网建设的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和可操作性的行动策划。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区域面积8.24km2。规划现状年为2021年(部分数据更新至2022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27年,远期规划水平年为2035年,并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一、建设基础与面临形势

重庆地形地貌独特,河流水系发育,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地位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市已逐步构建起集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全市水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要看到,工程性缺水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旱灾害频发多发,三峡库区生态绿色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加快构建重庆市水网,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已成为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水利重要任务。

(一)区域特点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山城、江城,国土面积8.24km2,常住人口3212万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地形地貌复杂,山地特征明显。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地貌以山地为主,自西向东横跨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和盆周山地三大地貌单元,呈现盆中低山如梳列,盆周三面山环峙的空间特征,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市的94%,喀斯特地貌发育。海拔高差约2720m,人、水、土、经济等要素立体错落分布,长江、嘉陵江高程普遍在300m以下,但超70%的耕地集中在海拔300m以上。

长江贯穿全境,河流水系发育。长江干流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境,流程691km,汇集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綦江、大宁河等众多河流,其中长江八大支流中有四条支流涉及到重庆。全市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510条,河网密度0.21km/km2,高于全国0.16km/km2平均水平和西南其他省区,其中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河流42条、3000km2以上河流19条,除任河、酉水、濑溪河和清流河外,其余均在境内注入长江。

过境水量丰富,本地水量不足。过境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市多年平均入境水量3725亿m3,出境水量4258亿m3。本地水资源严重不足,多年平均降水量1184mm,多年平均水资源量554.3亿m3,且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由东到西逐渐减少,渝西八区水资源量不足70亿m3。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25m3,仅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远低于西南其他省区,其中主城都市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800m3,中心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m3,渝西八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900m3。人均库容仅398m3/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为西南五省最低。

水旱灾害频发,旱涝急转明显。受季风气候影响,加之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全市水旱灾害发生频次高,发生过1954年、1981年、1998年和2020年等特大洪灾。长江、嘉陵江过境洪水仍是心腹之患,且易形成与本地暴雨洪水同期遭遇的极端情况。山区河流多,降雨后溪河水位、流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易发生山洪灾害,且突发性、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春夏季节降雨减少易引发旱灾,2006年遭受了百年一遇特大旱灾,2022年持续高温,荣昌、大足、永川等29个区县部分地区出现轻度干旱,万盛、南川、武隆等8个区县部分地区出现中度干旱,干旱期间缺水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地区和喀斯特地区。旱涝急转、旱涝交替现象易发,久旱后的区域,在短时强降雨来临后,山洪、泥石流灾害风险陡增。

生态地位突出,三峡功能重要。地处国家三区四带中的长江重点生态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是我国重要的种属植物分布中心,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重庆市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三峡库区重庆段面积占比85.6%,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关乎长江中下游3亿多人的饮水安全,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补充水源地。

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后劲十足。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具有承启东西、牵引南北的区位优势。经济基础较好,2022年全市人均GDP达到9.07万元,城镇化率70.9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位列全国第10,为西南五省之首,但一区两群[1]发展不平衡,其中主城都市区GDP占比达77.0%。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的深入推进,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增长后劲十足。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建设,重庆市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覆盖广度不断延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逐步构建起集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也为全市水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本构建了以水库、泵站等工程为基础,蓄、引、提、调相结合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全市建成水库3090座,其中大、中、小型水库分别为19座、114座、2957座,总库容129.9亿m3,建成取水泵站8215处,各类农村供水工程21.5万处,覆盖农村供水人口2223万人,其中规模化供水工程696处。已基本形成以大中型水源为主、小微型水源为辅,蓄引提调相结合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现状供水能力超过80亿m3,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12,正常年景下可基本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建成规模以上(2000亩以上)灌区614处,耕地有效灌溉面积998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灌区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03万亩,主要分布在渝西、渝东北等地区。

基本形成了以控制性枢纽和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相配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全市建成有防洪任务的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3座,防洪库容11.64亿m3。建成5级及以上堤防3204km,有效保护耕地218万亩、保护人口1077万人。长江干流、嘉陵江等重要支流、中小河流分别治理199km341km1169km。全市重要防洪乡镇、流域面积200km2以上重要中小河流已全部建立水文/水位监测站点,初步形成了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体系。

基本建立了水域和陆域统筹的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20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9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比例由63.15%减少到29.6%。近年来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和渠江等主要江河干流水质基本保持在Ⅱ-Ⅲ类,河湖面貌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全市66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稳定在100%。通过对三峡库区消落区实施重点治理,初步构建了消落区绿色生态长廊,为长江上游构筑起重要的生态屏障,促成了高峡平湖两岸美、一江碧水向东流的壮美景观。梁平、綦江等区县已纳入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丰都龙河成功创建首批全国示范河湖。

初步构建了重庆数字水利体系。全市已建成11125处监测感知站点和38个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区县级平台,初步形成了水文水资源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体系,基本实现了降水量、水位、墒情等水情要素的自动采集、传输和存储。重庆市防汛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一期)、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重庆市取用水监控项目已建成投用,水利工程数字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40个非涉密信息系统已迁移至云计算中心,水利政务数据资源已全部接入,水利信息系统资源整合率达到75%

初步建立了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健全三级双总河长架构和四级河长体系,实现了一河一长全覆盖,推动了河长从有名有实的转变。逐步健全水法规体系,制定《重庆市村镇供水条例》,修订《重庆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重庆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持续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不断探索EPCFEPC等水利项目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加快提速用水权改革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市级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平均缩减约70%,全程网办率达到89%。

(三)存在主要问题

尽管重庆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工程性缺水、水旱灾害频发问题依然突出,一区两群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任务依然艰巨,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滞后,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与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1、工程性缺水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亟待提升

重庆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渝西八区以11%的本地水资源量支撑了全市23%的人口和25%GDP,未来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要求,预计到2035年渝西八区缺水将达9亿m3,渝东北地区、中心城区缺水将分别约为6亿m35亿m3;人口、GDP、耕地等资源要素分布与水资源量高程错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径流调节系数仅为0.23,明显低于全国(0.34)和西南其他省区平均水平,尤其是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多属喀斯特地貌,水资源丰沛但留不住水;水资源夏汛冬枯,汛期(5-9月)水资源量占全年近70%,径流高峰期与作物高需水时期不匹配。区域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有待提升,江津、梁平等区域供水安全系数仅为1.07。供水水源结构有待完善,主要以长江、嘉陵江提水为主,江河提水工程供水占供水总量的43%,蓄水工程少、小、散,小型水库和塘坝供水占蓄水工程供水量的53%以上,水源稳定性较差,供水保证率不高。现代化农业灌排设施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灌溉水源保证率低,耕地实际灌溉率仅为22%,低于全国及西南其他省区平均水平,其中渝东南地区实际灌溉率仅为18%。非常规水源利用率不高,供水占比不到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防洪减灾体系依然存在薄弱环节,洪涝灾害防御能力亟待提升

江河治理总体滞后,其中长江干流治理率仅为34%,主城都市区白沙段、菜园坝段、储奇门段等6段防洪问题尤为突出,三峡库区段存在库岸坍塌;18条主要支流仅完成治理任务的37%,綦江等部分河流堤防不达标、卡口段泄洪能力不足;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治理率仅为29%。部分河流调蓄能力不足,境内缺乏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主要依赖上游水库联合调度。山洪沟治理进度滞后,全市260余条重点山洪沟仅完成46条治理任务。城市防洪能力明显偏低,38个区县有一半未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洪水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现有雨水情监测体系不完善,已划定风险区划、制定了管控水位要求,但相关成果尚未开展实践应用;沿江部分地区交通、商业、文化、居民区等处于洪涝灾害高风险地区。

3、水生态环境存在退化风险,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严重,水土流失率29.6%,远高于西南其他省区,其中以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最为突出,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62.7%,渝东南武陵山区岩溶石漠化治理任务艰巨。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脆弱,亟需实施综合治理,改善提升生态功能。渝西大部分地区以及渝东北梁平、垫江等地势相对平坦地区的河流水动力不足,部分河流源头区缺乏有效保护,加之天然来水量偏低,生态流量保障情况不容乐观。梁滩河、濑溪河等部分河流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劣V类水质断面尚未全面消除,苎溪河、小江等三峡库区入库支流时有水华发生。农村大部分河流尚未治理,沿河两岸种养殖带来面源污染风险长期存在。

4、数字化智慧化水平不高,数字孪生水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涉水感知能力不足,水文站网覆盖率还不足,水文监测要素单一,农村用水、水生态、水环境监测站网薄弱,监测站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高,新型传感设备、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应用不足。数字孪生水网建设算据、算法不足,数据底板等尚未建立,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共享标准,数据质量不高、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数据治理与挖掘能力不足,存在信息孤岛;模型算法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模型建设范围和功能不足,更新完善机制缺失。业务应用数字化智慧化水平不高,缺乏顶层设计。业务应用功能支撑能力不足,防汛抗旱调度、水资源调配、水生态调度与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还有一定差距,智慧化决策支撑能力不足。

5、水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现代水网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跨省项目共谋共建、河流联防联控等协同机制有待健全,流域统一管理、深入推进河长制、优化联合调度等政府职能仍需不断强化。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运行管护市场化、专业化改革工作有待加强。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有待深化,合理反映供水成本、与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有待健全,水利工程水价足额执行不到位,水资源损害赔偿制度体系尚不完善。水利建设投入主要依赖财政,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占水利建设投资不足30%,重大水利工程政银企多方合作模式有待创新。

(四)形势要求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迫切需要加快重庆市水网建设,在更高水平上保障重庆市水安全,推动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加快构建重庆水网,是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庆居于全国战略大后方,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双核之一,战略地位重要,对国家安全和区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迫切需要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展重庆水网建设。通过水网建设,科学提高洪涝干旱防御工程标准和供水标准,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水利公共服务,把水网打造为畅通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以水网高质量建设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加快构建重庆水网,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构建国家生态空间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迫切需要统筹水网建设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重庆水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加快建设绿色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支撑,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构建重庆水网,是支撑国家水网建设、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必然要求。重庆河网纵横、水系交织,长江干流、嘉陵江、乌江等是国家水网的重要天然江河通道,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长征渠引水工程等是国家水网的重要骨干输水通道,在国家水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成渝地区水网建设关键的一环,发挥这些天然河流水系和人工水利基础设施在国家骨干网的作用,对支撑完善国家水网总体布局意义重大。迫切需要加强重庆毗邻地区的联网、补网,通过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涪江右岸水资源配置等跨流域跨区域水网工程建设,加强重庆与周边省区水网协同建设,在更大范围上统筹规划建设好重庆水网,整体提升国家水网的互联互通水平,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构建重庆水网,是推动重庆水利高质量发展、支撑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重庆市未来人口、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尤其是推进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将对水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以水利现代化发展支撑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立现代水网体系,加强供水、防洪、生态等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水资源供给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并注重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加快水网建设,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总体来看,重庆市水网建设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但一区两群水利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网络化、系统化、绿色化、智慧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并存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正处于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的攻坚期,解决“一区两群”水利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期,优化水网布局、结构、功能与组网方式的窗口期。对标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重庆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迫切需要以水网统领重庆市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水利现代化支撑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1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留住有限水资源、防御频发水灾害、维护健康水生态、保护优良水环境、弘扬巴渝水文化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快联网、补网、强链,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强化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立体循环、多源互济,绿色智能、协同融合的重庆市现代水网,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均衡立体的水资源配置体系、率先建成安全韧性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率先建成山水融合的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率先建成四预完备的数字孪生水网体系,推动重庆市现代水网建设、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走在西部前列,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服务大局、造福民生。把重庆市水网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相结合,让水网成为畅通川渝地区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高标准保障主城都市区的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也要提升渝东北、渝东南两群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把节约用水摆在破解重庆复杂水问题的首要位置,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科学合理规划渝西、中心城区、渝东北、渝南等重点区域水网布局,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人水和谐、绿色生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保护好三峡水库这一全国战略性淡水资源库,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重庆市水网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努力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系统治理、风险管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既要注重长江、嘉陵江等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防洪治理,又要注重中小河流系统治理,还要注重山洪灾害防治,增强水安全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协同融合、数字赋能。加强重庆市水网与国家骨干网衔接,协同周边省区水网建设,统筹水力发电与水资源开发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水网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推进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加强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相融合,支撑数字重庆建设。

——改革创新、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水网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水网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与地方、社会资本等多方面作用,创新水网建设投融资机制,更好发挥水价杠杆作用。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打造山地城市现代水网建设典范,打造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幸福河湖建设典范,打造水网跨域一体协同建设典范,实现重庆市水网与国家骨干水网的互联互通,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027,建设一批重庆市水网骨干工程,水网主骨架建设加快推进,县级水网有序实施,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网工程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水网建设文化品位明显提高,水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进一步丰富。

——2035,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重庆骨干水网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建成均衡立体的水资源配置体系、率先基本建成安全韧性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率先基本建成山水融合的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率先基本建成四预完备的数字孪生水网体系,实现重庆市现代水网建设、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走在西部前列。

均衡立体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基本建成,优化配置能力实现全局性提升。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显著增强,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立,用水结构得到合理优化,用水效率和效益逐步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05.58亿m3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24,骨干水源供水能力比例达到67%以上。

安全韧性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提升。流域区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立,长江干流重庆段全面达标,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1-5级堤防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其中1~3级堤防全面达标。山洪灾害防治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城镇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升,洪水风险管控能力显著提升。

山水融合的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基本建成,江河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显著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达到77.5%以上。河湖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5%以上,三峡库区入库支流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断面比例达到98%以上。

四预完备的数字孪生水网体系基本建成,水网智慧化水平实现跨越性提升。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现代水文监测站网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重大水利工程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等核心调控业务实现四预功能支撑。通过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支撑数字孪生水网运行,在水网模拟仿真与调度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代化综合立体的重庆市水网全面建成,各层级水网高效协同融合,均衡立体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安全韧性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山水融合的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四预完备的数字孪生水网体系全面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水网工程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1


2-1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主要指标

目标

指标

单位

现状年

2027

2035

属性

均衡立体

1.骨干水网覆盖率

%

81

83

89

预期性

2.用水总量控制

亿m3

75.9

100

105.58

约束性

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1

0.54

0.57

预期性

4.供水安全系数

/

1.12

1.15

1.24

预期性

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

亿m3

22

48

预期性

5.骨干水源供水能力占比

%

46

>56

>67

预期性

大中型水库供水能力占比

%

23

>24

>29

预期性

安全韧性

6. 1-5级堤防达标率

%

86

90

>95

预期性

7.新增防洪库容

亿m3

1.15

2.23

预期性

8.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

%

41

54

90

预期性

山水融合

9.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

%

>90

>95

预期性

10.三峡库区入库支流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断面比例

%

95

97

>98

约束性

11.水土保持率

%

70.4

>73

>77.5

预期性

四预完备

12.现代水文监测站网覆盖率

%

>80

>95

预期性

13.重大水利工程数字化率

%

>70

>90

预期性

注:1. 指标1骨干水网覆盖率是指重庆市重要河流水系、重大引调水工程、区域供水渠道等水安全保障面积占重庆市国土面积比例。

2. 指标4供水安全系数是指全市有效供水能力与供水量的比值,其中有效供水能力指供水能力中不含河道内生态用水挤占的部分。

3. 指标5骨干水源供水能力占比是指区域内骨干水源工程(大中型水库和大中型引提水工程)供水能力与水源工程总有效供水能力的比值。

4. 指标7新增防洪库容是指新建、改扩建大中型水库后新增的防洪库容。

5. 指标8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是指已达标或基本达标的区县城市防护区(防洪分区)数量占全部区县防护区的比例。

6. 指标9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是指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河湖名录的河流和湖泊控制断面(考核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实现比例。

7. 指标11水土保持率是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占重庆市国土面积的比例。

8. 指标12现代水文监测站网覆盖率是指流域面积200km2及以上河流和中小型水库中实现全要素自动化水文监测的数量占比。

9. 指标13重大水利工程数字化率是指大型水库、3级及以上堤防、重大引调水工程等重大工程实现全周期数字化、全要素监测占工程总量的比例。

1


三、优化水网总体格局

围绕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结合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考虑重庆市境内长江和三峡水库作为国家水网骨干通道和最大战略淡水资源库的定位,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国家骨干水网为依托,坚持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原则,加强互联互通,优化重庆市现代化综合立体水网格局,以全市水网一张网支撑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一)水网总体布局

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加快完善一主两片,一核多点、三横十纵,四维一体的重庆市水网总体布局,重点解决全市水资源宏观调配、流域防洪减灾和水生态环境问题。

3-1重庆市水网总体布局图

一主两片。围绕各区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网建设的需求,以主城都市区水网为“一主”,渝东北和渝东南水网为“两片”,构建空间均衡的区域水网,协同保障全市水安全。“一主”重点以长江干流、嘉陵江等重要江河为基础,以渝西水资源配置、长征渠引水等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为重点,科学推进两江互济等跨流域跨区域输配水通道规划建设,率先建成现代水网,引领全市水网建设。“两片”重点针对各自区域特点,加强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强区县水网与骨干网的互联互通,充分挖掘现有水库工程的调蓄能力,有序规划、超前论证一批控制性骨干水源工程,科学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因地制宜推进高海拔山区、喀斯特地区地下采空区等易旱地区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推进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系统治理,推进大型灌区建设和一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配套完善农村水网体系,提高群众供水灌溉保安水平和河湖生态环境质量。

一核多点。三峡水库是“国之重器”,是国家水网中关键控制性结点工程,更是我国的战略水源地。以保护好三峡库区这一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为核心,加强库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治理修复,实行消落区因地制宜分级保护与多级治理,保护好国家战略水源地,同时注重处理好较大洪水发生时三峡水库对重庆中心城区河段水位的顶托影响,提高洪水调蓄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大中型水库为重要结点,在充分挖掘现有水库供水能力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跳蹬、藻渡、向阳水库等在建结点工程建设,科学谋划一批大中型水库结点工程和重要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结合提水泵站建设,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洪水调蓄能力。

三横十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针对防洪薄弱环节、输配水通道不足等问题,以长江干流、涪江和长征渠引水工程为“三横”,以嘉陵江、乌江、綦江、小江、龙溪河、大宁河和渝西、两江互济、渝南、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为“十纵”,加快构建南北、东西纵横交错的三横十纵重庆市水网主骨架,发挥好行洪、供水、生态等功能作用,提高洪水调蓄能力和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其中,针对长江干流局部区域防洪能力低的问题,结合长江干流堤防达标建设提升行动,加快长江干流达标治理;结合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加强嘉陵江干流治理;实施乌江沿江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构建绿色生态廊道;以綦江城区段为治理重点,整体提升綦江流域防洪能力;通过渝西、两江互济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长征渠引水工程提供量足质优的水资源,重点解决渝西八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支撑渝西地区高质量发展;通过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推动重庆和四川协同融合发展,为支撑川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通过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重点解决主城都市区长江以南地区缺水问题。

3-2重庆市三横十纵水网主骨架概化图

四维一体。坚持高水高用与低水低用相结合、自流输水与适度提水相结合、高山筑源与丘陵联网相结合,通过区域内联网、补网、强链和区域外引水,融合水流综合调配格局与重庆市自然地理格局、国土空间格局、经济社会格局,在南北、东西二维上统筹调配水源,在纵向维上科学调节水势,在时间维上有序调控节律,实现水流时空四维一体综合调配。其中,在渝西等丘陵谷地地区,水网建设基础条件好、需求大,根据长江干流、嘉陵江、涪江等天然河流水系特点,结合已建、在建水利工程情况,坚持宜联则联,通过输配水通道建设有序调控水流时空分配,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并结合提水泵站工程建设,实现“水往高处流”。在渝东北等高海拔地区,坚持自流输水、高山筑源,与四川一体化配置水资源,协同保障水安全。在渝东南等高海拔山区、喀斯特地区,暂不具备联网条件,通过水源工程建设,形成大中小微并举、丰枯多源互补的供水保障体系,留住有限的水资源。

(二)水网空间布局

依托重庆市骨干网,结合一区两群不同区域的河流水系特点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完善一主两片水网空间布局,率先建成主城都市区现代水网。

主城都市区水网——内畅外联、多源互补。主城都市区包括中心城区、渝西八区及毗邻的长寿、涪陵、綦江-万盛经开区、南川等21个区县,国土面积、人口、GDP、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市的35%66%77%45%,是重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将打造全市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区。针对区域内本地水资源不足、过境洪水威胁严重、人口经济要素密集等特点,发挥长江、嘉陵江、綦江等河流行洪、输水通道,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和系统治理,在加快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水、过境水、外调水,区域内以两江互济、渝南等骨干工程为输配水通道,区域外承接长征渠引水工程,形成内畅外联、多源互补的水网格局,实现区域内外水网互联互通,重点解决主城都市区水资源保障和防洪安全保障等问题,在全市率先建成现代水网,为推动主城都市区强核提能级、扩容提品质提供支撑

其中,中心城区针对供水水源单一、江滩系统治理不足、江堤岸线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以长江、嘉陵江两江提水为主,加强与周边水源连通,加强水域岸线保护与治理,形成两江共济、四岸统筹的水网格局;渝西八区针对本地水资源短缺、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挤占河流生态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严重等问题,结合未来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对优质水资源的迫切需求,在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基础上,近期谋划建设以涪江为水源的两江互济水资源配置工程,并充分利用外调水优质水源,远期以长征渠引水工程为东西输水通道,以玉滩、福寿岩、高升桥等大中型水库为重要调蓄结点,形成南北互济、西水东引的水网格局,为推动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3-2主城都市区水网格局

渝东北水网——点线结合、协同融合。渝东北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由万州区、梁平区、开州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11个区县组成,国土面积、人口、GDP、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市的41%25%17%35%,各区县沿长江呈带状分布,万州、开州、云阳同城化趋势明显,将建设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和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目的地。针对区域内高程落差大、河谷深切,长江南北地形、资源、人口、经济等要素差异等特点,统筹长江左右岸、区域间差异化配置,以保护好重要战略性淡水资源库三峡水库为核心,以长江干流、龙溪河、小江、大宁河等河流水系为基础,以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为输配水通道,结合中小型水源结点工程建设,完善支撑川渝融合发展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形成点线结合、协同融合的水网格局,为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川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其中,长江北岸线为主,通过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工程,带动万开云、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三峡库心等区域水网建设;长江南岸为主,通过大滩口扩建、天赐湖等一批大中型水库,推动区域调蓄结点工程建设

3-3渝东北水网格局

渝东南水网——以蓄为主、大小并举。渝东南为武陵山区,由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6区县组成,国土面积、人口、GDP、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市的24%9%6%20%,将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针对区域内山区地形起伏落差大、河流深切,难以形成区域性一体化水网格局,以乌江、酉水等河流水系为基础,充分发挥调蓄水源的带动作用,推动平邑、戏沙湖、阿依河等大型水库建设,加快本地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推动重点河道综合整治,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形成以蓄为主、大小并举的水网格局,重点解决渝东南地区水源保障问题,为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3-4渝东南水网格局

(三)水网衔接融合

重庆市水网是国家水网主网中重要的一环,水网建设既要上承国家水网、下衔区县水网,又要加强与周边省级水网的互联互通,还要强化水网与水电等功能协同,整体提升重庆市水网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水平。

上承国家水网。重庆市境内的长江干流、嘉陵江、乌江等天然河流,是国家水网的重要天然江河通道,三峡水库是国家水网中关键控制性结点工程,更是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在建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的长征渠引水工程等是国家水网的重要骨干输水通道,这些天然河流水系、人工输配水通道和重大结点工程均在国家水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长江干流、嘉陵江、乌江等骨干河道综合治理,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充分发挥这些国家重要江河干流的行洪、输水、生态等综合功能;在加快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内两江互济、渝南、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远期结合区域外长征渠引水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三横十纵”重庆市水网主骨架,进一步支撑完善国家水网总体布局。

下衔区县水网。县级水网是重庆市水网中直接面向用户的基础单元,是打通重庆市水网防洪排涝和水资源调配“最后一公里”、提升“一区两群”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通道和“毛细血管”。依托重庆市级骨干网,优化区县河流水系布局,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采取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或者建设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发展规模集中供水;结合市级骨干网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完善灌排骨干工程体系。针对不同区县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县级水网建设示范区,在全市甚至全国打造县级水网建设“样板”。对于主城都市区涉及的县域。该区域与重庆市三横十纵水网主骨架联系密切,应结合县域内河流水系特点与已建水利基础设施布局,加强县级水网与重庆市水网主骨架的互联互通,解决防洪、供水、灌溉、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水利服务保障问题。对于渝东北地区涉及的县域。该区域既有跟重庆市水网主骨架联系密切的县域,也有作为独立单元的县域,应以当地水源为主,兼顾不同区县之间的水网互联互通,合理确定调水范围和调水规模,因地制宜保障县域水安全。对于渝东南地区涉及的县域。该区域不具备成网的条件,应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形成以大中型水库为主、各类小型工程为辅的一主多副水网格局,优化水电站功能布局,协同保障县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外接毗邻省级水网。重庆市位于长江干流和嘉陵江水系的下游,与上游的四川等省份水力联系密切。在考虑本市水网总体布局基础上,统筹考虑重庆远期发展需求,加强重庆毗邻地区的联网、补网,处理好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关系,通过协同推进长江、嘉陵江等河流系统治理,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涪江右岸水资源配置等跨流域跨区域水网工程建设,协同提升成渝地区水安全保障能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功能衔接融合。结合市县各级水网建设布局和要求,统筹水网工程水资源、防洪、水生态等多功能协同,加强水网建设与水电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力争水网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发挥具有控制性作用的水电站在水网的调蓄和水资源统筹调配作用,未来结合重庆市水资源需求与水网建设布局要求,选择库容较大、调节控制作用强、具有增供潜力的水电站作为储备点,加强水资源战略储备及其使用研究,重点加强乌江战略储备水源利用,提升水网建设与水电建设融合共享发展水平。

1


四、优化均衡立体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抓住节水重点行业领域,深度节水控水,加强水源联通、水源调蓄、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以全面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节流、开源为抓手,积极优化一区两群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匹配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与水资源空间分布相均衡,逐步构建用水高效、配置科学的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体系,以水资源可持续支撑重庆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配置思路

立足重庆市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素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基本市情,围绕新发展阶段重庆市发展目标对水资源的高质量供给保障需求,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统筹存量与增量,在需求侧、供给侧双向发力。以落实节水优先四水四定为抓手,优化用水户与水源之间的拓扑关系,加快形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行业用水体系,以先挖潜、再新建为原则,构建适应重庆山地特色的立体供水工程网络体系,加快解决水资源要素与其他要素错位分布的难题,系统优化重庆市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支撑重庆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需求侧,严格落实节水优先促水资源高效利用。坚持先节水、再增水的基本思路,将节水优先落到实处,科学分析研判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态势,逐步建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体系。加快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统筹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积极推进工业节水减排,促进经济绿色全面转型。原则上生活用水合理刚性增长,工业用水稳步增长,农业用水控制增长,适度降低农业用水占比,河道外生态用水合理增长。同时,以落实四水四定为抓手,强化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功能,优化水资源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匹配关系,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供给侧,统筹考虑存量与增量促供水高质量保障。按照先挖潜、再新建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思路,优先对已建、在建水利工程进行合理挖潜,挖掘已建大中型水电站的供水功能,发挥已建、在建工程的供水效益,退还挤占生态环境需水量,缓解人与自然争水矛盾;优化水源工程布局,新建一批骨干水源工程、跨区域供水工程,加大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利用,积极优化供水水源结构,合理退减一批规模小、保障低、费用高的小微工程。统筹考虑存量与增量工程,构建完善的输水主通道和供水毛细血管,提升供水网络的供水效率和保障能力,实现供水效益最大化。

(二)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

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供给保障双向互动,既合理控制河道外用水需求增长、持续优化各行业用水结构,严控不合理用水需求,也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优化,提升水资源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匹配性。

1、合理预测河道外用水需求

1)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以水定人,促进人口有序流动聚集。根据水资源禀赋条件、水资源承载状况和开发利用格局,合理确定区域人口发展规模,促进常住人口合理流动和有序集聚。考虑人口政策调整及过去10年人口变化趋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有序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外出打工人员逐渐向市内回流,重庆市整体人口呈增长趋势;农村不断向县城聚集,主城都市区人口聚集效应持续发挥,两圈人口向一区流动,支撑一区产业发展布局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

综合考虑《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已有规划成果关于人口预测的分析,以及近年来重庆市人口发展、流动规律,预计到2035年,重庆市常住人口达到3618万人,较2021年增加406万人;其中,主城都市区人口为2501万人,人口增量占全市增量的94%,增量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渝西八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常住人口均维持稳定略增态势,2035年分别达到821万人、296万人。

以水定城,优化城镇发展空间布局。以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条件之一,科学确定城市建设空间走向和功能组团定位。到2035年主城都市区将是重庆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承载地,是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主战场。其中,中心城区规划定位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进一步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集聚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功能;渝西八区将是重庆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的主战场,先进制造业将实现一体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重点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适宜发展区域土地集约使用、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承载。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主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综合分析认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将会稳步提高,预测到2035年重庆市城镇化率达82%,城镇人口达到2976万人,较2021年增长717万人,农村人口则净减少311万人;其中主城都市区城镇化率最高为89%,主城都市区的中心城区高达98%,渝西八区为78%,人口城乡分布格局进一步优化调整,人口发展更趋协调。

4-1    重庆市2035年人口预测指标表     单位:万人

分区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农村人口

城镇化率

重庆市

合计

3618

2976

642

82%

主城都市区

2501

2232

269

89%

渝东北

821

551

270

67%

渝东南

296

193

103

65%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2501

2232

269

89%

中心城区

1322

1300

22

98%

渝西八区

830

645

185

78%

其他

349

287

62

82%

以水定产,加快培育高效节水产业。重庆作为全球唯一坐落在平行岭谷上的特大城市,未来重点是发挥重庆市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体制优势,不断提高生态、经济、人文、生活品质,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同时,需要充分结合重庆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产业发展其他要素分布不均衡等突出问题,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发挥区域用水总量对产业发展的指导约束作用,加快培育形成以高效节水产业为主的产业布局,加快培育一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

充分考虑已有规划成果,结合重庆市经济发展历程和现状情况,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拟定高、中、低3种经济发展情形。对于中方案(推荐方案),预测2021~2027年期间为经济恢复期增速为4.8%,恢复到原有水平后2028~2030年增速回升为5.1%2031~2035年增速逐步趋于平稳为4.4%。到2035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4.70万元,符合《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到20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的发展目标。从区域发展看,到2035年主城都市区生产总值依然占全市最多;渝西八区第二产业占比最大,一般工业增加值占GDP52%;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占比最大,其次是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

4-2   重庆市2035年经济指标预测(中方案,推荐)单位:亿元

分区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其中:

一般工业

第三产业

三产结构

重庆市

合计

53200

2570

19285

14587

31345

5:36:59

主城都市区

40995

1426

15906

12555

23663

3:39:58

渝东北

9271

858

2667

1549

5746

9:29:62

渝东南

2934

287

711

484

1936

10:24:66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40995

1426

15906

12555

23663

3:39:58

中心城区

20709

162

5002

3606

15546

1:24:75

渝西八区

13754

875

8290

7087

4589

6:60:33

其他

6532

389

2615

1861

3528

6:40:54

以水定地,引导农业灌溉持续发展。围绕重庆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布局,以服务于主城都市区做优做强都市农业、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目标,综合考虑重庆市田高水低、区域水土资源不平衡的特点,以及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争水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状况,未来重庆市农业灌溉发展应当合理控制灌溉面积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节奏,以整合优势土地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大中型现代、高效节水灌区为重点,发挥规模化灌溉效益,加快形成高效、高产、高收益的山地灌排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农业节水为核心支撑农业产业高质量、可持续绿色发展。

经综合分析,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结合重庆市农业灌溉发展现状和耕地灌溉发展潜力资源分布,预计到2035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47万亩,较2021年增加593万亩,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496万亩,较2021年增加497万亩;林果地有效灌溉面积251万亩,较2021年增加96万亩。新增耕地灌溉面积主要集中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西八区,新增林果地在一区两群中均匀分布,其中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增量最多为36万亩。

4-3    重庆市2035年农业发展指标预测表     单位:万亩

分区

灌溉面积

鱼塘补

水面积

小计

耕地灌溉面积

林果地灌溉面积

重庆市

合计

1747

1496

251

53

主城都市区

907

767

140

33

渝东北

554

484

70

16

渝东南

286

245

41

4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907

767

140

33

中心城区

95

67

28

3

渝西八区

588

500

88

23

其他

224

199

25

7

4-4    重庆市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总表

分区

常住人口(万人)

GDP

(亿元)

工业增加值

(亿元)

灌溉面积

(万亩)

牲畜

(万头)

城镇

农村

小计

重庆市

合计

2976

642

3618

53200

14643

1747

2450

主城都市区

2232

269

2501

40995

12590

907

1021

渝东北

551

270

822

9271

1565

554

999

渝东南

193

103

296

2934

488

286

430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2232

269

2501

40995

12590

907

1021

中心城区

1300

22

1322

20709

3606

95

32

渝西八区

645

185

830

13754

7110

588

737

其他

287

62

349

6532

1874

224

251

2)河道外需水预测

生活用水,提标升级刚性增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活用水标准将进一步提升,且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和城镇人口的进一步聚集,生活用水量将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其中,城镇生活用水量将大幅度增长,而随着农村人口的持续减少和人饮标准的提升,农村生活用水需求总量将维持稳定,局部区域略减。

经综合分析,充分考虑重庆市城镇化发展布局对生活用水的需求,参照有关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全市的用水水平将显著提升。在城镇区域,预测2035年全市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净定额由现状年的114L/·d提升到134L/·d,城镇公共用水净定额由现状年的53L/·d提升到74L/·d,城镇管网漏损率降低到10%左右,水源至城镇水厂输水系数提高到0.972035年全市城镇综合生活用水毛定额为248L/·d,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毛定额为160L/·d,城镇公共生活用水毛定额为88L/·d。在农村区域,预测2035年全市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净定额由现状年的75L/·d提升到101L/·d,大、小牲畜用水净定额分别为40L/·d25L/·d,农村供水系统的管网漏损率下降至10%左右。

4-5    重庆市2035年生活需水毛定额预测表 单位:L/(头、只)·d

分区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

城镇公共用水定额

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

大牲畜

小牲畜

重庆市

合计

160

88

112

44

28

主城都市区

164

92

120

44

28

渝东北

145

77

107

44

28

渝东南

150

79

106

44

28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164

92

120

44

28

中心城区

167

97

122

44

28

渝西八区

161

85

118

44

28

其他

158

86

124

44

28

经分析预测,2035年城乡生活毛需水量为32.18亿m3,较2021年增加8.18亿m3,主要集中在城镇化重点发展的主城都市区。其中,2035年城镇生活毛需水量为26.97亿m3,占城乡生活毛需水量的84%,较2021年增加7.73亿m3;农村生活毛需水量5.21亿m3(含牲畜毛需水量为2.58亿m3),占城乡生活毛需水量的16%,与2021年相比总体略增。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心城区生活需水量最大,主要是由于该区域城镇化率高、生活用水标准提升明显、人口增量大等;渝西八区的生活需水量增长十分明显,该区域是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区域,也是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的重点区域;渝东北地区生活需水量为6.59亿m3,其中农村生活需水占比32%;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生活需水量最小,该区域农村生活需水占比为35%

4-6    重庆市2035年生活需水预测表      单位:亿m3

分区

合计

城镇综合需水量

农村生活需水量

小计

城镇居

民生活

城镇公共

小计

农村居

民生活

牲畜需水

重庆市

合计

32.18

26.97

17.38

9.59

5.21

2.63

2.58

主城都市区

23.10

20.87

13.39

7.48

2.23

1.18

1.05

渝东北

6.59

4.48

2.93

1.55

2.11

1.06

1.05

渝东南

2.49

1.62

1.06

0.56

0.87

0.40

0.47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23.10

20.87

13.39

7.48

2.23

1.18

1.05

中心城区

12.66

12.53

7.95

4.58

0.13

0.10

0.03

渝西八区

7.35

5.80

3.80

2.00

1.55

0.80

0.76

其他

3.09

2.55

1.65

0.90

0.54

0.28

0.26

工业用水,节水减排恢复增长。未来围绕重庆市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经济中心等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重庆市的工业用水量将面临现有产业生产用水恢复、新兴产业用水需求增加的双重压力,工业用水量将显著增长。同时,为充分释放用水指标,对于现有的珞璜火电站等直流式冷却发电用水企业,加快实施循环用水系统升级改造,切实减少取用水量,支撑一般工业发展用水需求增长;对于一般工业,以规模以上企业节水升级改造和高耗水行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用水系统升级,切实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经综合分析,在《重庆市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渝水〔202292号)等文件对各区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指标考核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业节水技术可行性、节水投入规模与可能性等条件下,预计至2035年末全市一般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将降低到16.7m³,较基准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考虑到2021年数据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代表性较差,以近4年均值作为基准)下降33%。预计2035年全市工业需水量为26.04亿m3,其中非火电工业需水量24.40亿m3,火核电需水量1.64亿m3;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其中渝西八区的工业需水量最大,占全市工业需水量的41%,渝西八区的非火电工业需水量和火核电需水量均最大;渝东南工业需水量最小。



4-7    重庆市2035年工业需水预测表

分区

合计

亿m3

非火电工业需水量

亿m3

火核电需水量

亿m3

万元工业(非火电)增加值用水量

m3/万元)

重庆市

合计

26.04

24.40

1.64

16.7

主城都市区

21.68

20.43

1.25

16.3

渝东北

3.31

2.97

0.34

19.2

渝东南

1.05

0.99

0.05

20.6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21.68

20.43

1.25

16.3

中心城区

5.55

5.55

0.00

15.4

渝西八区

10.57

9.56

1.01

13.5

其他

5.56

5.32

0.24

28.6

农业用水,高效节水控制增长。围绕重庆市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目标和布局,以现有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提升改造、整合新建一批大中型现代高效灌区为抓手,辅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等措施,集中推广实施一批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引领示范项目,加快提升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减少输配水系统跑冒滴漏水量,助力主城都市区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生态高效的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和特色农牧产业基地,以农业节水增效促进灌溉面积稳步增长,灌溉用水需求实现稳定可控增长,引领农业发展走上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之路。

按照用水总量控制,耕地实际灌溉率取95%。经初步测算,2035年重庆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将从现状的0.51提高到0.57,农田灌溉亩均毛用水量从现状的321m3/亩下降至265m3/亩,下降16%75%95%水平年的亩均毛需水量分别为301m3/亩、355m3/亩;全市林果地亩均毛用水量将由现状的67m³/亩下降到62m³/亩;全市鱼塘亩均补水量将由现状的1074m³/亩下降到913m³/。在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提升和灌溉面积适度增长的情况下,预计多年平均来水条件下,2035年全市农业需水量将达到43.60亿m3,占全市总用水量的比例由现状年的44.2%下降至41.7%(减去珞璜火电用水同比口径比较);75%枯水年、95%特枯水年农业需水量分别增加至48.57亿m356.13亿m3。从区域分布看,渝西八区农业用水量增长幅度最大,增量也最多为7.26亿m3;渝东北、渝东南农业需水量分别增长5.19亿m32.28亿m3

4-8    重庆市2035年农业用水定额预测表     单位:m3/

分区

农田灌溉定额

林果地

灌溉定额

鱼塘补

水定额

多年平均

P=75%

P=95%

重庆市

合计

265

301

355

62

913

主城都市区

281

311

369

55

913

渝东北

256

299

347

72

912

渝东南

228

268

319

69

922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281

311

369

55

913

中心城区

309

341

403

77

906

渝西八区

281

310

368

44

905

其他

274

304

363

69

940

4-9    重庆市2035年农业需水预测表     单位:亿m3

分区

合计

农田灌溉

林果地灌溉

鱼塘补水

多年

平均

P=75%

P=95%

多年

平均

P=75%

P=95%

重庆市

合计

43.60

48.57

56.13

37.15

42.12

49.68

1.60

4.85

主城都市区

24.78

27.00

31.34

20.97

23.19

27.53

0.77

3.04

渝东北

13.42

15.32

17.47

11.39

13.30

15.44

0.55

1.48

渝东南

5.40

6.25

7.32

4.78

5.63

6.70

0.29

0.33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24.78

27.00

31.34

20.97

23.19

27.53

0.77

3.04

中心城区

2.33

2.71

2.88

1.81

2.19

2.37

0.20

0.32

渝西八区

16.53

16.20

20.89

14.10

13.77

18.46

0.38

2.05

其他

5.92

6.39

7.56

5.06

5.53

6.70

0.19

0.68

生态用水,绿色发展合理增长。在中心城区、各区县级城市建成区,按照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积极保障河道外生态用水需求,鼓励加大再生水综合利用,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道路浇洒等用水标准,加大河湖补水和湿地补水标准与规模,切实改善城镇生态景观环境。在农村地区,积极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幸福河湖百千行动,按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积极落实河道外生态用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预测2035年河道外生态环境补水量为3.59亿m3,较2021年增加2.00亿m3

4-10    重庆市2035年生态用水量预测表    单位:亿m3

分区

生态需水

重庆市

合计

3.59

主城都市区

2.70

渝东北

0.75

渝东南

0.15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2.70

中心城区

1.13

渝西八区

1.32

其他

0.25

河道外用水需求,总量可控、结构优化。2035年,多年平均来水条件下需水总量达到105.41亿m3,较现状年实际用水量增加37.98亿m3,用水总量控制在国务院下发的用水总量指标以内。从需水行业结构来看,农业需水量(不含农村牲畜用水)增加最多,多年平均来水情况下增量为16.68亿m3,占全市增量的44%,其中60%为现有灌溉面积恢复灌溉需水增量,但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由现状的44.2%下降至2035年的41.7%(减去珞璜火电用水同比口径比较);工业需水量位居其次,增量为11.33亿m3,占全市增量的30%;生活需水量较现状年实际用水量增加7.97亿m3,主要为城镇生活需水量增加,增量为7.73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稳中略增;生态用水较现状年[2]实际增加了2.00亿m3,占全市的5%。从区域分布来看,主城都市区需水量最多,占比达69%,其中渝西八区需水量约占主城都市区一半;主城都市区用水需求增量也最多,占全市增量的67%,渝西八区占据一半增量,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居其次,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增量占比最小。

4-11 重庆市2035年用水量预测表     单位:亿m3

分区

合计

城镇生活

农村生活

工业

农业

生态

重庆市

合计

105.41

26.97

5.21

26.04

43.60

3.59

主城都市区

72.26

20.87

2.23

21.68

24.78

2.70

渝东北

24.06

4.48

2.11

3.31

13.42

0.75

渝东南

9.08

1.62

0.87

1.05

5.40

0.15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72.26

20.87

2.23

21.68

24.78

2.70

中心城区

21.67

12.53

0.13

5.55

2.33

1.13

渝西八区

35.77

5.80

1.55

10.57

16.53

1.32

其他

14.83

2.55

0.54

5.56

5.92

0.25

2、科学分析规划年供水能力

1)已建工程供水能力复核

已建工程主要包括水库3022座(不含发电水库,其中大型3座、中型89座、小型2930座)、塘坝16.83万口、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75万处、引水工程0.13万处、提水工程0.82万处、机电井380处,多年平均供水能力80.6亿m3

已建工程2035年供水能力62.0亿m3,比现状减少了18.6亿m3,一是减少了设计时生态流量考虑不足的水库供水量,约3.3亿m3;二是减少了部分不稳定小微型水源城乡供水量,约2.8亿m3;三是减少了因工程衰减老化减少的水量,约4.0亿m3;四是减少了中心城区关闭部分小水厂废弃的供水量,约2.5亿m3;五是减少了直流式火电厂循环式改造后废弃的供水量,约6.0亿m3。以上五类分别占总减少水量的18%15%22%13%32%。按区域,主城都市区、渝东北、渝东南减少水量分别占总减少水量的80%14%6%

2)在建工程供水能力测算

在建工程主要包括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4座大型水库、35座中型水库和93座小型水库,根据工程设计资料,在建工程的多年平均供水能力为20.73亿m3,其中主城都市区、渝东北、渝东南占比分别为72%18%10%,渝西八区占比为48%。按供水对象,在建工程供水能力中城镇供水和农业用水占比分别为76%24%,以城镇供水为主。

1


4-12重庆市已建、在建工程供水能力预测表     单位:亿m3

分区

已建工程供水能力

在建工程供水能力

供水能力合计

基准年

2035

2035

基准年

2035

重庆市

合计

80.62

62.00

20.73

80.62

82.72

主城都市区

55.01

39.96

14.97

55.01

54.93

渝东北

18.53

15.94

3.68

18.53

19.62

渝东南

7.08

6.10

2.07

7.08

8.17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55.01

39.96

14.97

55.01

54.93

中心城区

17.86

14.42

2.26

17.86

16.68

渝西八区

26.18

16.38

10.01

26.18

26.39

其他

10.97

9.17

2.70

10.97

11.87

3、逐步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

1)供水缺口分步调补

在仅考虑已建工程供水的情况下,2035年多年平均来水条件下全市缺水量达到43.57亿m3,主要分布在渝西八区,占全市的45%;当遇95%特枯水年,缺水形势将显著加剧,全市缺水将达到67.93亿m3

在考虑在建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的情况下,2035年全市预计将增加20.73亿m3供水量,多年平均来水条件下仍然缺水25.14亿m3,缺水率24%;当遇95%特枯水年,缺水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全市缺水将达到48.36亿m3,缺水率达到41%。从缺水区域分布看,规划年缺水主要分布在渝西八区,缺水量为9.38亿m3,占全市缺水量的37%,渝东北和中心城区位居其次,缺水量分别为5.90亿m35.31亿m3。缺水量的重点分布区域与经济发展重点布局区域高度吻合,经济发展重点布局的渝西八区缺水量最大;中心城区现状年的供水量满足基准年的用水,但随着中心城区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到2035年缺水量达5.31亿m3两群中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缺水率为25%,明显高于渝东南地区14%的缺水率。从缺水量行业分布看,非农行业的刚性缺水和农业缺水各占一半,其中渝西八区缺水主要集中在农业灌溉,占总缺水量的64%;中心城区和主城都市区其他区县缺水主要集中在非农业;渝东北和渝东南缺水主要集中在农业灌溉。

4-13重庆市已建和在建工程供水条件下2035年缺水状况表

分区

缺水量(亿

缺水深度

多年平均

P=75%

P=95%

多年平均

P=75%

P=95%

重庆市

合计

25.14

26.83

48.36

24%

24%

41%

主城都市区

17.93

18.55

31.45

25%

25%

40%

渝东北

5.90

6.67

12.81

25%

26%

46%

渝东南

1.31

1.60

4.10

14%

16%

37%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17.93

18.55

31.45

25%

25%

40%

中心城区

5.31

5.13

6.80

25%

23%

31%

渝西八区

9.38

10.14

17.63

26%

27%

44%

其他

3.24

3.28

7.01

22%

21%

43%

为全力补齐重庆市规划年供水缺口,规划新建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重要结点控制性工程和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稳步提升全市的水资源配置能力。通过新建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两江互济水资源配置工程、长征渠引水工程等4项跨流域调水工程,可新增供水能力20.80亿m3;中心城区长江、嘉陵江提水7.20亿m3;通过新建福寿岩水库、平邑水库、大滩口水库扩建、香山水库、甘泉水库、阿依河水库、戏沙湖水库、高望水库、默玺湖水库等9座大型水库,竹园水库、獐狮坝水库、银河桥水库等42座中型水库,以及200座小型水库,可新增供水量14.86亿m3。基本实现供需平衡。

2)供水结构优化调整

通过已建、在建工程供水合理挖潜和新建一批水源工程,2035年全市供水能力达到130.64亿m3,供水结构将得到持续优化。大中型水库供水能力占总供水能力的比例由现状23%提升至203529%以上;小微水源供水能力占总供水能力的比例由现状26%下降至203516%;引提水供水能力占总供水能力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1%左右;其他水源(再生水)供水能力占总供水能力的比例由现状1%提升至20352%

3)配置格局持续优化

通过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双向发力2035年重庆市各行业用水需求将基本得到满足,水资源配置格局持续优化。多年平均来水条件下,2035年全市配置水量105.41亿m3,较2021年实际供水量增加37.98亿m3,增量主要集中在渝西八区、渝东北、中心城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有效满足。在75%一般枯水年,全市配置水量略微增长,达到110.38亿m3,增配水量通过工程挖潜可以实现,各行业用水需求均能得到满足。

当遇95%特枯水年,降水量的减少将导致农业用水需求增加,全市的需水量将达到117.94亿m3;同时,来水量的减少会导致供水量随之减少,全市将出现14.38亿m3的缺水量,总体缺水率约为12%,缺水量主要集中在渝西八区、渝东北地区,缺水量集中在农村供水和农业灌溉,全市配置水量为103.55亿m3,部分备用水源工程将发挥积极供水作用,发挥供水工程体系的柔韧性。全市农业用水缺水率为26%,主城都市区、渝东北、渝东南农业缺水率分别为24%27%29%,其中渝西八区缺水率为22%,各区县的农业缺水率均控制在30%以内。

4-14    重庆市水资源配置总体方案      单位:亿m3

项目

2035

多年平均

P=75%

P=95%

合计

105.41

110.38

103.55

供水量

地表水

102.76

107.73

100.91

地下水

0.14

0.14

0.14

其他水源

2.50

2.50

2.50

用水量

生活

城镇

26.97

26.97

26.97

农村

5.21

5.21

5.21

工业

26.04

26.04

26.04

农业

43.60

48.57

41.75

生态

3.59

3.59

3.59

4-15   重庆市2035年水资源配置成果(多年平均)单位:亿m3

分区

合计

供水量

用水量

地表水

地下水

其他

生活

工业

农业

生态

重庆市

合计

105.41

102.76

0.14

2.50

32.18

26.04

43.60

3.59

主城都市区

72.26

70.31

0.06

1.90

23.10

21.68

24.78

2.70

渝东北

24.06

23.53

0.08

0.45

6.59

3.31

13.42

0.75

渝东南

9.08

8.93

0.01

0.15

2.49

1.05

5.40

0.15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72.26

70.31

0.06

1.90

23.10

21.68

24.78

2.70

中心城区

21.67

20.89

0.00

0.78

12.66

5.55

2.33

1.13

渝西八区

35.77

34.78

0.00

0.99

7.35

10.57

16.53

1.32

其他

14.83

14.64

0.06

0.13

3.09

5.56

5.92

0.25



4-16   重庆市2035年水资源配置成果(P=95%单位:亿m3

分区

合计

供水量

用水量

地表水

地下水

其他

生活

工业

农业

生态

重庆市

合计

103.55

100.91

0.14

2.50

32.18

26.04

41.75

3.59

主城都市区

71.28

69.32

0.06

1.90

23.10

21.68

23.79

2.70

渝东北

23.36

22.83

0.08

0.45

6.59

3.31

12.72

0.75

渝东南

8.91

8.76

0.01

0.15

2.49

1.05

5.23

0.15

其中:主城都市区

小计

71.28

69.32

0.06

1.90

23.10

21.68

23.79

2.70

中心城区

21.43

20.66

0.00

0.78

12.66

5.55

2.09

1.13

渝西八区

35.54

34.55

0.00

0.99

7.35

10.57

16.30

1.32

其他

14.31

14.12

0.06

0.13

3.09

5.56

5.40

0.25

(三)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以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为目标,推进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以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以及非常规水源利用为重点,高质量建设节水型社会,努力打造节水标杆城市。

加快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落实城市节水各项基础管理制度,主城都市区积极推进国家节水城市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标杆引领作用。渝东南大力推进节水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加大加快节水载体创建,带动全民提升节水认识。渝东北重点推进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改造和计量设施完善,落实重点用水户计划管理。加强农村生活用水设施改造,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推动计量收费。到2035年,全市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至10%,城镇水厂至水源输水系数提高至0.97

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建设,构建国家级、市级和区县级三级联创现代农业产业园格局,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主城都市区和渝东南持续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争取实施东风水库、上游水库等一批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渝东北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强高效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与示范,推广喷微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力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现状年的0.51提高至0.57以上。建设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提高稻田综合利用效益。推行先进适用的节水型畜禽养殖方式,推广节水型饲喂设备等技术和工艺。

深入推进工业节水。结合水资源条件和国土空间规划,确定产业布局,推进高耗水企业向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工业园区集中,主城都市区要高标准落实建成全市产业升级引领区的定位要求,严控区域产业准入。渝东北和渝东南持续优化提升产业布局,加快淘汰高耗水行业落后产能,开展企业用水指标核减工作。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以节水为重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实现节流减污。促进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推进节水标杆园区创建工作。

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统筹节水与再生水利用,抓住构建现代水网的契机,主城都市区积极探索研究再生水利用的制度、机制、标准、方式,领航全市再生水利用,渝东北和渝东南加快污水处理与再生水设施提标改造。完善再生水利用支持政策,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再生水用于生态补水,健全再生水市场化运行机制,打造一批再生水利用试点示范。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完善雨洪资源利用设施,推进雨洪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雨水集蓄利用,发展集雨节灌。

(四)构建现代供水工程体系

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以现有水源工程布局为基础,以优先挖潜现有工程供水潜力为前提,按照强骨干、增调配、成网络的思路,谋划新建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重要结点控制性工程和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逐步构建现代化供水工程网络体系,保障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支撑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1、合理挖掘存量工程供水能力

因地制宜、因库施策,实施已建在建水源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现有水库清淤扩容改造、电站水库综合利用挖潜供水等措施,通过现有水源工程配套挖潜和提质增效,充分挖掘已建工程的供水潜力。

加快供水设施配套。对于供水配套设施体系不完善的大中型已建水库,进一步加强供水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工程达产达效。围绕在建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金佛山、藻渡、向阳、跳蹬等在建水库,加快水源工程及供水配套设施建设,扩大骨干水源和规模化供水工程供水覆盖范围,置换受水区山坪塘、山泉水等分散式水源,最大程度发挥工程供水效益。

加快退还生态水量。对原设计时考虑泄放生态流量不足的水库,退还挤占的河流生态水量,特别是位于渝西地区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的濑溪河、临江河、小安溪、璧南河等流域的水库,在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发挥效益后,要加快退还挤占的河道内生态水量,促进河流生态环境修复。

加快小微水源替换。扩大大中型水源工程覆盖范围,替代部分现状用于城乡供水的山坪塘、山泉水等不稳定小微型水源工程转为备用水源,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现有水库恢复增加供水能力。在综合考虑水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指标等因素的基础上,适时开展淤积严重水库的清淤工作,科学推进已建水库加高扩容,恢复、增加现有水库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和供水能力。对于泥沙淤积严重导致库容萎缩、周边供水需求难以满足的水库,优先实施水库清淤,恢复一定的兴利库容,提升工程供水能力。

挖掘大型水电站水库的供水效益。探索创新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思路,通过优化调度模式,有效衔接水力发电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发电、供水综合效益。

2、加强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

充分发挥境内长江、嘉陵江、涪江等大江大河水量充足稳定的优势,推进引调水工程建设,完善现代供水工程网络体系,提高供水网络水资源供给能力,切实保障供水安全。重点围绕中心城区、渝西地区、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工业园区以及水资源紧缺地区,在经济技术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积极兴建一批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接入区域供水网络,发挥常规供水和应急供水双重保障作用。

渝西地区加快建成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及其配套供水基础设施,满足近期城乡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需求;加快推进成渝双城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系统谋划建设两江互济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制约因素,明确建设时序;促进区域水源工程联网联供,实现多源互补,优化水源结构,构建渝西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高质量保障生活生产用水。加快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论证工作。渝东北加快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利用川渝东北地区丰富水资源,解决梁平、垫江、忠县等缺水地区生活生产用水。渝东南研究阿依河、戏沙湖、渔滩等规划大型水库向周边区县供水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持续优化供水水源结构

系统规划建设大型水库工程。大型水库库容大、调蓄能力强,是构建重庆水网的重要水源控制性工程。在有条件河流进一步谋划大型水库建设,逐步完善大型水库科学布局,并促进大型水库与中小型水库的有效连通,构建区域供水工程体系。加快配套输水管线建设,及时发挥大型水库水源供水效益。加快金佛山、藻渡、向阳、跳蹬等在建大型水库建设,积极推进福寿岩、大滩口扩建、平邑、香山、甘泉、阿依河、戏沙湖、高望、默玺湖等9座大型水库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开展永安、翠湖、峡郡等12座水库前期研究或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

加快建设骨干结点中型水库。中型水库具有一定调蓄能力,是区县级水网的重要结点工程和主要水源。加快推进中型水库建设,优化水库布局和配置方案,充分发挥中型水库在区域供水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碑口、龙象寺、桐梓、回龙场等在建中型水库建设,尽快形成供水能力发挥效益。积极推进飞龙、明通、天赐湖等42座中型水库建设。进一步做好中型水库项目储备,条件具备加快建设。

发挥小微型水源工程互补作用。在不具备建设大、中型水源工程条件的区域,建设200座小型水库,充分发挥其在乡镇和农村地区的供水和农田灌溉保障作用;在具备条件的区域,打通大中型骨干水源与小型水源工程的补水通道,提升小型水源供水保障能力。在海拔较高、人口分散、大中小型水源不能发挥作用等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五小水利工程。

(五)构建县域供水新格局

统筹整合城乡供水资源,推动城乡供水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重点推进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建设,尽快形成多水源、多水厂、多线路、统一调配的供水网络体系,优化城乡供水格局,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标准、同质量、同管理、同服务,促进城乡供水融合发展。

1、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主城都市区依靠渝西水资源配置、两江互济水资源配置、渝南水资源配置等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区域性骨干水厂和供水网络,全力推进城市供水工程管网延伸,形成多区一网”“一区一网”“一区多网的城乡供水新格局。渝东北、渝东南充分利用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大滩口、平邑、香山、阿依河等大中型水库,建设规模化水厂,并将供水管网向镇村尽可能延伸;在高山、远山等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现有可靠水源,适当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多源共济,建设小型标准化集中供水工程,提升供水保障水平。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121处,供水规模450t/d

2、加快完善城市备用供水体系

统筹考虑当地水、过境水和外调水,加快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补齐城市备用水源工程短板,构建由相互独立、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的主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联合供水的体系。中心城区、渝西地区、万州、涪陵、黔江等重要城市力争实现两个主水源和一个应急备用水源,农村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力争实现一个主水源和一个应急备用水源。加强配套管道设施建设,提升应急供水能力。针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及极端干旱年份,制定应急供水预案。近期可考虑将电站水库作为应急备用水源,远期随着治理成效不断提高,转化为常规水源,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六)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村饮水条件、美丽乡村建设,按照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目标,加快实施现有灌区现代化提升改造,加快谋划新建现代化生态灌区,打造一批具有西南山地特色的多功能灌区。

1、开展现有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提升改造

针对现有灌区存在的水源不稳定、输配水系统渗漏损毁、田间配套不完善、设施设备年久失修等突出问题,分批、分期安排实施大足区跃进、万州区新田、合川区生龙、巫溪县民主大堰等105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提升改造,加快灌溉骨干输水渠道改造建设,改善灌区水源条件,补齐灌区工程短板,提高供水效率和效益。105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共新增灌溉面积10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1万亩。做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的衔接,统筹骨干和田间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将现有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优先建成高标准农田。

2、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现代化大中型灌区

依托大中型水源工程和引调水工程建设,在严格保护生态、控制用水总量和水土资源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建设一批高质量现代化大中型灌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加快大型灌区建设。在渝西、渝南、龙溪河流域、梅江河流域等水土资源较好的区域,整合集中连片灌区,高标准、高起点,加快推进玉滩、涪琼、龙溪3个大灌区建设;开展金渡、平邑、大滩口3个大型灌区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大型灌区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149.0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6.71万亩。

加快中型灌区建设。按照水源工程建设进度,分期、分批开展上游、龙兴坝、天赐湖、龙虎等100个中型灌区建设或前期工作,形成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末端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中型灌区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238.9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1.26万亩。

1


五、完善安全韧性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长江防洪体系,针对重庆过境洪水峰高量大且多流汇集、中小河流洪水源短流急、山地洪水威胁大等特点,综合采取畅排、增蓄、控险相结合的举措,构建适应超大山城特点、安全韧性的防洪减灾体系,为推动重庆水利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的防洪安全保障。

(一)思路与布局

针对重庆防洪减灾突出薄弱环节,按照流域统筹、省际协同、分区施策、风险管理的思路,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流域内与流域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针对一区两群洪水来源和防洪保障要求,加快完善以河道及堤防、水库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强化防洪管理措施,不断提升全市洪涝灾害防御能力。

1、防洪减灾思路

考虑重庆既受过境洪水威胁,又受本地暴雨洪水、山地洪水威胁,同时不同区域在地形地貌、洪涝灾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差异较大,从流域、区域和城镇三个层面科学谋划防洪减灾思路和对策,加快筑牢江河防洪安全屏障,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空间。

流域层面,重庆全域均在长江流域范围内,长江干流及嘉陵江、渠江、涪江、琼江、乌江等重要支流过境洪水威胁大,依靠自身无法完全解决防洪问题,需要依靠长江上游防洪工程体系,还需加强与四川、贵州防洪协同。根据长江上游防洪情势变化,综合考虑三峡水库高水位对重庆段顶托影响,充分发挥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对川渝河段洪水拦蓄作用。加快实施长江干流护岸建设、防洪不达标区域治理以及三峡库区库岸治理,巩固行洪通道,守护长江安澜。针对嘉陵江、渠江、涪江等三江洪水汇集区防护能力薄弱问题,加强嘉陵江亭子口等水库和电站防洪调度,采取堤防建设、扩卡和分洪等措施,综合提升合川等地区防洪能力。充分发挥乌江梯级电站等洪水拦蓄作用,保障沿江彭水、武隆等区县防洪安全。

区域层面,针对重庆境内綦江、大宁河、小江、龙溪河等重要支流洪水、中小河流洪水和山地洪水等本地洪水威胁,以保障城市(镇)、人口较为集中的居民点、集中连片农田和重要基础设施等防洪安全为主要目标,加强极端天气事件防范,以河流为单元构建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加快重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提升堤岸抗冲能力。考虑市域山洪灾害威胁范围大、致灾风险高,加快完善雨水情、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大山洪沟治理力度,不断提升区域洪水风险防控能力。

城镇层面,按照韧性城市建设理念,研究制定以高标准洪涝灾害防御工程为刚性基础,长江上游水库群优化调度、全链条洪水风险管控、防洪管控水位管理为支撑,兼顾城市滨水空间弹性利用的防洪韧性策略,综合增强应对洪涝灾害的适应能力、抗冲击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依托江河防洪治理,受过境洪水和本地洪水威胁的中心城区9区和涪陵区、江津区、长寿区等14个区县城区,通过长江上游水库群调度和江河干支流治理,确保防洪安全。以本地洪水威胁为主的永川区、璧山区、大足区等15个区县城区,通过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降低洪涝灾害风险。

2、优化防洪减灾治理布局

立足长江防洪体系总体布局,针对一区两群地形地貌、暴雨特点、洪水风险特征以及人口、经济分布,统筹考虑流域与区域防洪工程布设和运行调度,因地制宜采取调度、防护、疏拓、分洪、控险等相配合的措施,优化各区域防洪减灾治理布局。

主城都市区。当寸滩站位于189.94m(黄海高程)水位(50年一遇设防标准)时,中心城区长江段沿江淹没影响涉及13.3万人,菜园坝、储奇门滨江公园、南滨路一期、郭家沱街道锣、鱼洞老滨江路、黄桷坪街道等区域为突出防洪薄弱点。针对沿江滨水空间人口、产业高度聚集和受过境洪水威胁大的特点,应优化长江上游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应对大洪水更有安全余量。加快完成藻渡水库建设,推进安江、福寿岩等水库建设。加快长江干流护岸建设及嘉陵江、渠江、涪江、琼江、綦江、御临河、濑溪河等重要支流治理,实施中心城区两江四岸防洪工程建设,研究涪琼两江分洪连通。开展綦江区等区域河道碍洪建筑物清退、扩卡、疏浚。推动城市防洪与滨河生态环境、道路、景观等基础设施多功能有机融合。同时,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

渝东北区域。针对三峡水库回水影响和库岸坍塌问题,开展长江干流三峡库区段库岸治理,减轻洪水淹没损失。加快完成向阳、跳蹬水库建设,推进永安、香山等水库建设。加强大宁河、小江、龙溪河等重要支流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各区县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开展山洪风险点排查,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施山洪沟治理。

渝东南区域。结合水资源综合利用,优化乌江流域梯级电站防洪调度,增强洪水调蓄能力。研究平邑、渔滩等水库建设,加强乌江、阿蓬江、郁江、芙蓉江、酉水等重要支流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各区县防洪工程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二)防洪区划和防洪标准

1、防洪区划

防洪区主要包括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和洪泛区,本次对主要江河防洪保护区进行统计。同时,对其他广大受到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进行分析。

防洪保护区。重庆市主要江河防洪保护区包括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沿岸防洪护岸工程保护范围。经复核,全市防洪保护区面积共2102km2,沿江沿河呈带状分布,区内保护人口805万人、耕地面积161万亩,GDP7619亿元,分别占全市人口、耕地面积、GDP25.1%5.8%27.3%。其中,长江干流保护对象为中心城区、沿江区县,分布有18个城市、人口密集、产业集中、战略地位重要、属于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区域;重要支流、中小河流保护对象主要为沿岸区县城市、建制乡镇、农村居民集中区域、基本农田、重要基础设施等。按照一区两群进行统计,防洪保护区主要集中在主城都市区,面积、人口、耕地、GDP分别占防洪保护区的55.8%58.6%56.5%67.9%

5-1重庆市主要江河防洪保护区统计

类型

保护区面积

km2

保护人口

(万人)

耕地面积

(万亩)

GDP

(亿元)

一、按河流分

长江干流

738

327

51

3036

重要支流

574

216

45

2189

中小河流

790

262

65

2394

二、按区域分

主城都市区

1172

472

91

5172

渝东北

658

270

49

2124

渝东南

272

63

21

323

合计

2102

805

161

7619

山洪灾害威胁区。由于全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比超过了70%,同时局地强降雨多发生在地形陡峻的山区,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而导致山洪暴发,并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经统计,山洪灾害威胁区面积共7.8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5.4%,涉及人口2408万人,GDP20275亿元,分别占全市总人口、GDP74.9%72.7%。根据历年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全市受山洪灾害影响较大的威胁点共3630个,威胁人口14.2万人。

5-2   重庆市山洪威胁区基本情况统计

区域类型

面积

km2

保护人口

(万人)

耕地面积

(万亩)

GDP

(亿元)

主城都市区

25928

1647

1160

16284

渝东北

33025

538

929

2771

渝东南

19638

223

530

1220

合计

78591

2408

2619

20275

2、防洪标准

综合考虑长江上游水库群建设、三峡运行调度影响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根据重庆市防洪减灾目标、防洪有关规程规范,以重要防洪保护区、区县城市等为对象,科学确定防洪标准,适度提高重点地区防洪标准。规划实施中可结合《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论证和调整防洪标准。

大江大河防洪标准。根据《长江流域防洪规划》《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总体防洪标准应达20年一遇,同时对流域内已发生的造成严重灾害的大洪水要有可靠的防御对策,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重庆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防洪保护区内人口和经济虽然较为集中,受地形地貌影响,主要防洪保护区分布较为零散,大多未形成连片区域。规划遵照长江干支流防洪标准要求,境内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总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中心城区为100年一遇,同时对流域内已发生的造成严重灾害的大洪水要有可靠的防御对策,确保重点地区防洪安全。

各区县城区防洪标准。根据《长江流域防洪规划》《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重庆市主城区(北碚区除外)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防洪护岸工程建设,通过非工程措施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流域内县级城镇的防洪标准一般为20年一遇,重要地级、县级城市和工业重镇的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按照《防洪标准》(GB 50201)规定,结合重庆市所处地位重要性以及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统筹协调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对各城区防洪标准进行科学论证和综合确定。

经复核,中心城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巴南区、南岸区、渝北区、北碚区等九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即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防洪护岸工程建设,通过上游水库调蓄总体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梁平区、垫江县、武隆区、城口县、石柱县、酉阳县、彭水县及万盛经开区等8个区县城区为20年一遇防洪标准。

规划提高22个区县城区防洪标准:巫溪县由20年一遇提至30年一遇;长寿区、江津区、永川区、南川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大足区、涪陵区、綦江区、璧山区、合川区、开州区、丰都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黔江区、秀山县等20个区县城区由20年一遇提至50年一遇;万州区由50年一遇提至100年一遇。未来进一步研究论证酉阳县、彭水县等区县防洪标准提高的可行性。

5-3重庆市各区县城区规划防洪标准

行政区

规划防洪标准[重现期(年)]

100

50

30

20

主城都市区

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

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

万盛经开区

渝东北

万州区

开州区、丰都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

巫溪县

梁平区、垫江县、城口县

渝东南

黔江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武隆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三)提高河道泄洪能力

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协调干支流、上下游、防洪与排涝,以堤防护岸达标建设和河道整治为重点,加强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治理,因地制宜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重点维护河势稳定和恢复行洪空间,保持河道畅通,不断提高河道泄洪能力。

1、加强长江干流治理

针对长江干流局部区域防洪能力低、防洪护岸工程老化、岸坡不稳等问题,结合长江干流堤防达标建设提升行动,加快长江干流达标治理,重点加快解决长江干流主城区段防洪短板及薄弱环节,推进沿江岸坡及三峡水库库岸治理,新建护岸250km,改建护岸121km

长江干流永川至江津段沿江分布有江津城区及朱沱、白沙、珞璜等多个场镇,其中江津区白沙镇为突出防洪薄弱点,现状防洪能力不足5年一遇,其余河段整体可达到20年一遇。近期重点实施江津区白沙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提升白沙镇防洪能力至20年一遇。远期对江津区朱杨、石门、龙华、油溪、珞璜等沿江场镇岸坡实施综合整治,对江津城区已建防洪护岸工程实施改造提升。

长江干流中心城区沿江地带分布众多民居、工商业和市政设施,菜园坝、储奇门、鱼洞、郭家沱、南滨路、黄桷坪等防洪薄弱点现状防洪能力仅为2-10年一遇。结合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统筹江河防洪治理与生态系统修复、山水城市景观打造、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着力解决防洪薄弱环节。近期加快实施西彭、鱼洞、菜园坝、长滨路、郭家沱等5处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局部低洼地区因地制宜配合旧城改造有序搬迁拆除,远期进一步对防洪不达标河段实施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

长江干流长寿至涪陵段沿江分布有长寿城区、涪陵城区以及涪陵区石沱、清溪、珍珠、南沱等镇,现状防洪能力整体达到20年一遇。针对部分河段岸坡稳定性较差、河岸变迁或垮塌风险等问题,近期重点对稳定性较差的涪陵区李渡、临港2段岸坡实施防洪护岸综合整治,远期进一步加强岸坡治理,实施长寿城区和涪陵区蔺市、石沱、清溪、珍溪等沿江城镇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

长江干流渝东北丰都至巫山段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三峡水库库岸治理,减少水土流失,确保沿线库岸稳固和基础设施安全。开展渝东北沿江忠县、云阳县等县城已建护岸工程改建。

2、加强重要支流治理

从流域整体着眼,协调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防洪关系,对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綦江等18条重要支流重庆段实施全面治理,综合治理河长580km

嘉陵江干流段结合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实施合川城区、北碚城区、磁器口等突出防洪薄弱点治理。通过整治加固沿江护岸和修复生态系统,改善沿江城区环境。依托旧城改造扩大河道泄量,打造汛期可行洪、平时可亲水的城市生态空间。

统筹考虑涪江、琼江干支流防洪问题,加强涪琼两江河道综合治理,重点加强涪江潼南城区、安居镇、琼江崇龛镇等河段治理,升级改造拦河堰,研究涪琼两江分洪连通工程。

乌江干流结合局部旧城改造,对沿江彭水、武隆城区低洼倒灌淹没区域进行综合整治,采取加高或加设防洪墙等措施,实施沿江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

綦江干流以綦江城区段为治理重点,结合洪水淹没区域房屋拆迁改造,整治排洪河道,扩卡清淤,适当修建堤防,筑堤护岸,推进桥堰改造。

其他重要支流通过堤防加高加固、防洪护岸综合整治、清淤拓卡等措施,不断提高沿线城镇防洪能力。

3、推进中小河流治理

针对全市山丘型中小河流源短流急、洪涝灾害突发性强等特点,按照整流域规划、整河流治理、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加快实施全市120条有防洪任务中小河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河长3137km,确保治理一条、见效一条。优先实施城区、集镇、人口较为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工矿区及万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区等重点河段治理,重点对近年来遭遇洪水冲毁、发生过较大洪涝灾害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进行治理,对防洪保护对象发展较快的中小河流开展提标建设。

5-4重庆市中小河流治理任务

分区

治理数量(条)

有防洪任务河长(km

综合治理河长(km

清淤疏浚长度(km

新建堤防长度(km

加固堤防长度(km

岸坡整治长度(km

一、按区域分

主城都市区

48

1614.2

1293.6

834.6

605.0

77.9

998.0

渝东北

48

1432.6

1093.8

768.5

100.3

5.3

689.1

渝东南

32

894.5

749.9

377.7

264.6

34.8

237.2

二、按面积分

200-500km2

68

1643.0

1283.8

820.5

481.7

89.9

792.4

500-1000km2

30

1226.8

1012.2

674.7

218.4

0.0

670.3

1000-2000km2

19

927.8

729.6

429.3

266.8

28.1

414.2

2000-3000km2

3

143.6

111.7

56.3

3.1

0.0

47.3

合计

120

3941.3

3137.3

1980.7

970.0

118.0

1924.2

(四)提高洪水调蓄能力

在加强河道综合整治、提升行洪能力的基础上,以提高流域洪水整体调控能力为目的,协调防洪与兴利,统筹存量与增量,考虑长江上游大型水库防洪建设和调度运用,因地制宜实施重庆境内防洪水库新建和扩建增容,不断增强流域区域洪水调蓄能力。

加快完成3座在建水库,新增防洪库容1.10亿m3;规划新建10座水库,新增防洪库容2.34亿m3,其中大型7座,新增防洪库容2.01亿m3,中型3座,新增防洪库容0.33亿m3。綦江上游支流逐步兴建藻渡、安江2座大型防洪水库,提升綦江城区防洪能力至50年一遇。积极推进梅江河干流平邑大型水库建设,将秀山城区防洪能力提升至50年一遇。在长江支流五桥河上游新建凉水水库,通过拦蓄洪水减轻万州区五桥街道至长岭镇段防洪压力。积极推进跳蹬、向阳、福寿岩等9座大中型水库建设,着力提升江口、中山、嘉平等重要场镇防洪能力。

充分挖掘已建防洪水库潜力,通过水库改扩建,增加扩大万州区大滩口、北碚区金刀峡水库防洪库容0.17亿m3。研究龙河石板水水库功能调整,提升下游三建乡、雪玉洞风景区等重点保护对象防洪能力。统筹防洪与兴利关系,开展玉滩水库前期研究,减轻荣昌城区防洪压力。

1


(五)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结合乡村振兴,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继续加强山洪灾害防治,构建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1、强化非工程措施

开展山洪威胁点补充调查。在沿河村落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城镇、集镇的山洪灾害威胁情况开展补充调查评价,重点针对山洪灾害易发区域开展调查评价。对全市现有的3262个山洪灾害危险区进行动态、精细管理,并根据人员迁入迁出、环境变化等情况,定期组织更新危险区清单,并按程序审核备案,及时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中相关信息进行更新。

加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结合补充调查情况,分析复核现有1058个各类自动监测站点覆盖范围,根据山洪灾害防治需要,增设简易水雨情站点、无线预警广播站。强化市级、38个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加强县级、乡(镇)视频会商系统和站点核查和维护,对重点区域老化、故障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确保系统正常运行,长效发挥防灾减灾效益。完善一云+两端三位四级架构模式下的重庆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

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体系以及防御预案、监测预警、宣传、培训和演练等各项具体措施,进一步推动山洪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普及化。各区县明确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主体,按照防汛抗洪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包保责任制体系,与社区管理体系相结合,实现网格化管理。每年对县、乡、村三级防御预案进行更新修订,对转移路线、安置区域、标识标牌、明白卡等进行检查复核和补充完善,加强山洪灾害宣传、培训和演练。

2、加快山洪沟治理

根据全市山洪沟分布情况,全面调查掌握山洪沟道基本信息、历史淹没及威胁人口数据和分布情况。以直接威胁城镇、集中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的重点山洪沟为治理重点,按照护、通、导的原则,持续推进全市262条山洪沟治理,治理河长647km,保护人口106万人。对无法通过山洪沟治理解决的高危险区域,采取政策引导措施,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六)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

根据流域区域防洪总体布局和城市发展布局,按照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河道及堤防、水库为依托,统筹整体与局部、防洪与排涝等关系,加快推进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1、加强城市防洪建设

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要求,围绕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布局,考虑各区县人口增加、产业发展、财富集聚情况,以及山城河流水系分布、暴雨洪水特点等,加强与城市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治理衔接,采取堤防建设或堤库结合方式,构建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防洪体系。

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加快实施长江干流、嘉临江沿线巴南、南岸、渝中、九龙坡、沙坪坝、北碚区等河段防洪护岸工程建设,改造防洪薄弱地带。区内中小河流统筹考虑堤岸建设、清淤疏浚、沿岸雨水排放口疏通和恢复,阻水建(构)筑物拆除、安全管护设施建设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结合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统筹防洪与城市规划建设、绿色生态修复,注重滨水空间品质塑造,提升工程综合品质。

渝西八区通过实施重要支流堤防建设排泄当地洪水,实施闸泵等排涝工程减轻大江大河回水影响,防洪能力较低的河段研究实施分洪工程。协调嘉陵江、渠江、涪江等江河重庆上游防洪水库建设,进一步提升重庆境内沿江城镇防洪能力。

长寿、涪陵、南川、綦江等四个区县城区加强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提升城区防洪能力。结合藻渡、安江等大型防洪水库建设,推进綦江城市防洪提标达标建设。

渝东北区域。长江干流沿线三峡库区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等城区,推进开展三峡库区库岸治理工程。梁平、垫江、开州、城口等城区加强重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同时加快跳蹬、向阳等水库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区防洪能力。

渝东南区域。乌江干流沿江彭水、武隆以及甘龙河支流沿河酉阳等城区结合局部旧城改造,对低洼倒灌淹没区域进行整治,对现有防洪护岸工程进行加高或加设防洪墙。加强乌江干流彭水电站等水库联合调度,协调阿蓬江、郁江等支流电站,有效发挥电站防洪调度功能。乌江支流黔江城区、酉水支流秀山城区在实施县城防洪护岸提升工程基础上,加快平邑、鱼滩等水库建设,形成堤库结合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

2、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针对城市内涝薄弱环节问题,统筹城市空间布局与绿色基础设施,兼顾工程建设与安全宜居,协调外洪防御与内涝治理,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快完善系统化城市内涝防治体系,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不断提升城市抵御暴雨内涝的弹性和韧性。

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转变,从以工程措施为主向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融合转变。发挥国家级试点区域两江新区悦来新城、市级试点璧山区、万州区、秀山县示范引领,探索中心城区、主城新区、渝东北、渝东南差异化海绵城市建设路线,开展城市更新项目“+海绵,改造提升老旧小区,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逐步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利用。

加强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坚持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一区两群适应坡地、坪坝、滨水区域不同特点的防洪景观生态多功能融合,打造主城都市区以人为本、水岸共治的滨水弹性空间。在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同时,推动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由工程防御思维向风险管理方向转变。全面摸清水电、交通、通信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基础设施信息,建立风险隐患管理台账。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化设计和升级改造,减少洪涝灾害发生时相互影响。逐步建成安全宜居、生态休闲,在逆变环境中具备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现代化韧性城市。

加强城市排涝工程建设。加快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更新提升城市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运行能力,与河道排涝工程有效衔接,保障城市骨干排水通道畅通。以提升中心城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为抓手,动态消除391个城市易涝积水点,同时考虑区间涝水入流和排涝对行洪顶托作用,实现涝区排涝与干流防洪的相互协调。结合现有水系及城市防洪建设,推动雨水源头减排、排水管渠及附属设施建设、排涝除险设施建设、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洪排涝体系。

(七)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

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为重点,贯通雨情、水情、险情、灾情四情防御,完善超标准洪水防御对策,优化水工程联合调度,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建立全链条洪水风险管控措施体系,全面提升洪水灾害风险防控能力。

1、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

完善水文站网布局。按照补短板、消空白的思路,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水文站网体系。新建阿蓬江、小江2处水文站,补充太极河、长溪河等中小河流及有建设条件的区县界河流监测空白,升级改造一系列水文测站,实现全市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控制率达到100%,区县界河流有建设条件的断面流量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加快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加强实时雨水情信息的监测和分析研判。根据需要更新提档2076处雨量站、231处水文站,配备基于5G通讯的雨量监测设备,升级换代测验及报汛通信等其他设备,实现流量、水位、雨量等要素自动化在线监测。

完善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推进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建设,形成“1+38+N”-区(县)-预警预报体系。强化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预报及风险管控,改造升级自动监测站点,提高数据稳定性时效性。强化平台和站点运行维护,开展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视定期通报,实现山洪灾害预警服务能力提升。

2、加强防洪风险管控

强化河道管理工作。结合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强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管理。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修建与河道保护和水工程运行无关的房屋,河道主行洪区不得任意侵占、开发,严禁修建一切碍洪阻洪建筑物,原有居民住房和生产用房及碍洪阻水建筑物,通过旧城改造和对城区河道实施的综合整治逐步拆迁和清除。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强化岸线规划刚性约束,全面清理整治破坏水域岸线的违法违规问题。

落实防洪管控水位管理要求。严格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着力提升城乡防洪能力的通知》(渝府办发〔2021141号)要求,明确防洪管控水位,强化新建项目防洪管控,处理好土地开发的增量存量,结合河道管理工作合理处置具有防洪风险隐患的违法或碍洪建筑,着力提升城乡防洪能力。中心城区各区城镇开发边界内防洪管控水位不得低于100年一遇洪水位,城镇开发边界外防洪管控水位不得低于50年一遇洪水位。各区县防洪管控水位不得低于当地防洪标准、三峡水库搬迁建设高程和其他水库大坝坝顶高程。

加强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管理。结合洪水风险区划和防洪管控水位,加强防洪区与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的协调。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强化社会生活、生产行为管理。加强人类活动管理,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倾倒垃圾、渣土及其他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它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加强沿河土地利用管理,推进渝中区菜园坝、綦江区下北街片区征迁工作及其他碍洪建筑物拆除或改造。

3、加强防洪调度管理

加强长江上游水工程联合调度。针对重庆主城区主要受过境洪水威胁的特点,目前依靠长江流域统筹水工程联合调度,由溪洛渡、向家坝水库预留防洪库容29.6亿m3,对重庆主城区进行防洪调度补偿。随着乌东德、白鹤滩水库建成,长江上游梯级水库防洪库容增加近100亿m3。针对长江上游水情、工情和社会变化,进一步加强长江上游水工程联合调度研究,重点研究如何分担长江中下游防洪任务与川渝河段防洪压力、统筹调配长江上游梯级水库与三峡水库防洪调度等。

加强重要支流防洪统一调度。对于主城都市区内的重要支流,考虑其流域面积主要位于重庆境外,嘉陵江干流纳入渠江、涪江后,易发生多种组合洪水,对于以嘉陵江干流来水为主的洪水,依靠亭子口水库、草街航电枢纽联合调度可削减合川、北碚洪峰流量,对于以渠江、涪江来水为主的洪水,进一步结合洪水预报研究亭子口水库预先下泄流量及嘉陵江水系的统一调度。开展以藻渡水库为核心的綦江流域多库联合调度研究,探索玉滩等水库增加防洪库容的可能性和调度方式,实现水资源利用与防洪功能的协调。对于渝东北区域内的重要支流,加强以狮子滩水库为核心的龙溪河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加强小江流域防洪统一调度研究。对于渝东南区域的重要支流,加强乌江干流梯级联合调度,主要研究构皮滩水库参与防洪调度,阿蓬江、郁江等支流水库与彭水电站的配合,形成上下游协调、干支流兼顾的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方案。

制定大洪水和超标准预案。配合水利部及长江水利委员会落实长江、嘉陵江、乌江超标准洪水防御对策措施,动态调整渠江、涪江、酉水等其他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河流超标准预案,细化完善各区县河系防御洪水方案,兼顾防洪工程体系的抵御性措施、保护对象的适应性措施及超标洪水条件下的应急规避风险和恢复措施,进一步增强重大防洪安全事件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4、强化社会化减灾工作

强化洪水风险区划成果应用。推进市级、38个区县和两江新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洪水风险区划成果以及主城区、合川城区和16条中小河流洪水风险图成果的应用,进一步补充编制其他重点区域及河流洪水风险图,强化区划成果在防汛抢险决策、应急预案制定、土地规划设计、洪水保险等方面的作用。研究开展山洪灾害风险图应用研究,建立风险区等级管理制度。加强洪水风险社会化公开,完善风险标志牌建立,标明风险等级,明确风险区域,形成完善的洪水风险安全警示体系。

加强洪水风险宣传教育。推动风险宣传教育线上线下双向发力,选取防汛救灾案例,大力宣传防汛救灾工作,多渠道发布洪水风险各类相关信息。制作洪水风险知应会手册,推动风险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增强公众洪水风险意识,建立避险转移体系,引导民众提高应急避险自救能力。加强风险防控多方协同,提升风险公示力度,强化公众参与,听取风险区群众建议。推进洪水灾害防御社会化,多媒介多方式宣传培训洪水风险及减灾知识。

1


六、建立山水融合的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目标,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域陆域、城市乡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升优质水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打造山水相映、水城相融、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

(一)思路与布局

坚持系统观念,结合重庆市山水相依的生态特点和人文共生的城市特征,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统筹推进流域区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筑牢三峡库区水清岸绿生态屏障,推进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实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健康稳定。

1、总体布局

基于重庆市“三带四屏多廊多点”[3]生态总体安全格局,以及重庆市“一核四区”[4]生态修复分区,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构建“一核三带、四屏多廊”的水生态保护治理总体布局,全面提升水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1


6-1 水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

2、分区治理思路

按照重庆市“一核四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要求,聚焦不同区域水生态环境重点问题,加快推进分区保护修复。

三峡库区核心区生态涵养区,针对三峡水库水质保护要求高,水土流失面积较大、强度较高、消落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结合中小河流治理,通过水污染源头防控、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消落区保护和修复等措施,提升三峡库区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水清岸绿。

大巴山武陵山、大娄山生态屏障区,针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较好,但石漠化分布范围广、水生态环境退化风险较大等问题,通过加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治理、自然岸线保护等措施,提高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立足现有生态优势,积极引导和推进建立生态产业体系,打造绿色发展标杆典范,实现绿水青山。

丘陵谷地生态品质提升区,针对区域城镇化比例高、人类活动强度较大、水体流动性不足等问题,通过水系连通、生态护坡建设和改造、完善生态流量设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实现人水和谐;其中渝西地区,针对本地河流源短流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生态环境用水挤占、水环境质量较差等问题,通过水系连通、退还挤占的生态用水等措施,恢复河流水动力,改善河流水环境。

(二)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加强水源涵养保护修复,强化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生态功能。

1、加强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

以大巴山、巫山-七曜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区域为重点,加强小江、龙溪河、藻渡河、梅江河、濑溪河等重要河流源头区水源涵养。加强江河源头区生态空间管控,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限制或禁止损害水源涵养功能的各类开发活动,增强江河源头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林草植被培育管护和重要水源地预防保护,实施天然林、公益林封育管护和低效林改造等水源涵养治理措施,提升水源涵养能力。针对小江、濑溪河等植被覆盖度较低的河流,在强化封育保护基础上,加大林草人工补植、抚育等措施,修复和提升源头区地表植被。

2、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强化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明确空间管控要求和措施,推进差别化保护治理。以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地、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及重要河流两岸为重点,严格实行封山育林、封育保护等预防保护和自然修复措施。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严格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最大限度地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全面遏制水土流失增量。

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坚持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下降。以坡耕地相对集中、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为重点,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推进“梯田+田间生产道路+坡面水系”的坡耕地综合治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坚持沟坡兼治、生态与经济并重,推进坡面整治、沟道防护及水土保持生态防护林、疏林补植、荒山荒坡林草植被等建设,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流域水系整治、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机结合,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城镇及周边区域小流域,以治河疏水、治污洁水为主,建设河畅景美、生态宜居小流域;农村地区小流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治山保水、以水兴业为主,建设山青水绿、生态经济小流域,支撑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3、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以渝东南、渝东北岩溶石漠化严重地区为重点,根据区域生态本底条件和石漠化发育阶段,因地制宜采取封山育林育草、植树造林、土地综合整治等措施,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旱地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林建设,增加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石漠化治理密切结合,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开展石漠化土地整治,推进低质低效石漠化旱地向高效稳定的耕地转变。

(三)筑牢三峡库区水清岸绿生态屏障

以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建设为引领,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全面加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功能区建设,综合改善消落区和入库支流水生态环境质量,切实承担保护三峡水库的上游责任,持续筑牢三峡库区水清岸绿生态屏障。

1、加强三峡库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建设

以维护三峡水库水质、保护水土资源和减少入库泥沙为重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封山育林,增加地表林草面积,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建设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及磨刀溪、龙河等重要支流生态缓冲带和水源涵养林,提高生态系统涵水功能。以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等水土流失问题较突出的区县为重点,加强入库支流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推进三峡库区和上游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大力实施库区坡耕地、坡园地水土流失整治,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积极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将25度以上坡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实施应退尽退。

2、积极推进消落区保护和修复

维护保留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加快完成保留保护区勘界立碑、标识牌和宣传牌设置,加强保护保留区监测,优化监测设施布局,在线自动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动态掌握保护保留区生态环境质量。以减少和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为核心,分区段制定保留保护区负面清单,促进自然发育,保护生态系统要素,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点保护15个区县及主城7区岸线1456km

提升生态修复区生态功能。结合湿地公园及湿地保护区建设,选择面积较大、地貌类型多样、条件适宜的中缓坡消落区,采取封滩育草、水生生境构建等措施,修复消落区生态环境,重点实施南岸广阳岛等消落区湿地保护修复面积2.3万亩。在支流流域城镇、重要风景区周边消落区开展滨江生态带和景观带建设,涉及岸线174km,重点分布在巫山、奉节、云阳、万州、开州、忠县等6个区县。

改善工程治理区生态环境。开展工程治理区库岸稳定性、地质灾害风险等调查,评估总结已治理工程实施成效及经验。采取生态护坡、库岸防护、环境综合整治等生态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改善消落区生态环境,增强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在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州、忠县、石柱、丰都、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江津等区县,治理岸线560km,其中,重点实施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消落区库岸环境综合整治150km

3、加强入库支流水生态环境治理

加强水环境污染控制。以流域面积50km2以上三峡库区一级支流为重点,严格落实“一河一策”方案,统筹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岸坡生态修复、入河污染控制等工作。加强花溪河、苎溪河等重点河流水环境污染源头控制,防控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垃圾堆放等产生的面源污染,推行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强畜禽养殖业的规范管理,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垃圾处理和转运,防止垃圾随雨水流入库区。针对小江等因回水抬高导致的支流河口水华及富营养化问题,优化调节坝等控制性工程的生态调度,强化重点水域富营养化监测预警。

强化水生态保护修复。对水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梁滩河、濑溪河等河流,加强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通过生态沟渠、滞留塘和人工湿地等措施,逐步修复滨岸带生态功能。统筹考虑污染防治和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湿地公园和小微湿地建设。

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对水生态环境现状较好的大宁河、梅溪河等河流,更新完善污染源、入河排污口档案,加强入河污染物排放监管,巩固提升水环境整治成果,维护提升水环境质量。通过移植、放流、修复等措施,促进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加强河流日常维护和管理,强化库区清漂保洁和库周环境污染风险防控,保持水体清洁和生态质量。

(四)加强河流生态廊道建设

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水系干流为重点,其他重要河流为支撑,统筹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岸上岸下、城市农村,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实现河流功能永续利用。

1、保障河流生态流量

科学确定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根据河流水资源条件,生态保护要求、工程调控能力,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按照“定断面、定目标、定措施、定责任、定监测”的要求,确定河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并制定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2030年前完成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确定工作。

加强水库工程生态调度。以流域为单元,加强水库工程生态流量调度管理,将生态流量调度纳入日常运行调度规程,建立常规生态流量调度机制。对已确定生态流量目标的水库工程,要严格执行生态流量下泄要求,完善生态流量泄放动态监测机制,满足下游生态需水要求;对未确定生态流量目标的水库工程,要根据工程所在河流水资源条件、主要生态保护对象及其用水需求等情况,制定生态流量下泄目标;新建工程生态流量泄放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并将生态流量调度方案纳入工程总体运行调度。加强水库工程生态流量调度管理,把水工程生态流量纳入水量调度方案和年度调度计划。重点加强藤子沟、渡口坝、彭水、江口等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泄放管控。

巩固提升小水电清理整改成果。巩固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成果,完成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回头看”,完善小水电生态流量监测监管平台,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生态流量的高效监管和监测预警,强化整改类、保留类小水电站生态运行和安全生产,以县区为单元开展绿色小水电创建工作。有条件地区开展坝下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等,维持下游河道基本形态和水流连续性。

加强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监管考核。建立健全生态流量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生态流量保障工作责任主体,定期开展保障情况评估和考核。采取专项检查、现场督导、监测等方式,强化生态流量保障情况监督检查。建立河流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协同推进河流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工作。严格生态流量保障监督考核,将年度生态流量考核结果和生态流量问题整改情况,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2、强化水污染防治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开展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及配套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加快实施园区管网混接改造、管网更新、破损修复改造,推动园区生产废水应纳尽纳,开展不达标、超负荷运行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站)技改扩容,所有新建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按要求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开展石化、有色金属、造纸、印染等高耗水行业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示范。推动渝西缺水地区将市政再生水作为园区工业用水的重要来源。

强化城镇生活污染防治。补齐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实施城镇管网雨污分流,新建排水管网按雨、污分流建设;对现有截留制排水管网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针对无法彻底雨污分流的老城区,合理保留截留制区域,提高截留倍数,控制溢流污染;减少初期雨水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初期雨水调蓄池,收集初期雨水,经过净化后排放。实施中心城区城市水体“清水绿岸”工程,巩固提升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管责任体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和监管试点,大力开展农村人口集聚区、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集中区域周边农家乐、民宿污水的收集治理。严格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推行水产生态养殖。推进畜禽养殖场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3、推进河湖岸线与重要生境保护修复

推进河湖岸线生态保护修复。考虑河流城镇段、乡村段、农田段和自然景观段等不同河段生态特点及保护修复需求,坚持以自然保护修复措施为主,因地制宜采取生态护岸、生态缓冲带、亲水平台建设等人工措施,维护提升河湖岸线生态功能。重庆中心城区重点提升“两江四岸”生态功能,加强河滩地和滨岸带空间保护,重塑健康自然的河岸线,营造人水和谐共生的滨水空间。以玉滩、鲤鱼塘等水库为重点,加强湖库滨带生态修复,恢复库滨带水源涵养、生态净化体系,构建环库绿色屏障。

推进重要水生生物生境保护与修复。开展重要水生生物生境调查,摸清重要生境现状及存在问题,明确保护修复思路和任务。加强流域生态调度,优化水库运行方式,保护重要水生生物繁殖、生长所需的生态水文条件。实施鱼类资源保护,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因地制宜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加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乌江长溪河鱼类市级自然保护区等4个市级以上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嘉陵江合川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长江重庆段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奉节九盘河市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3个市级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为鱼类洄游、繁殖等提供优良场所。

4、加强重点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

结合国家相关要求和标准,完善重庆市河湖健康评级指标和方法,开展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健康评价。大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对照幸福河湖评价指标体系,梳理查找差距短板,制定幸福河湖建设目标和方案。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采取自然封育、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水环境治理、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综合措施保护和修复水生态。对于梁滩河、濑溪河等水质有待改善的河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与改造,科学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强化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对于璧南河、临江河等生态受损的河流,以河流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为重点,加大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力度,综合采取河道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护岸建设、绿化休闲景观带建设等措施,修复河湖生态系统。对于小江、乌江等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存在水生态退化风险的河流,以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封育保护、人工抚育,因地制宜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建设沿河生态缓冲带。

长江干流。重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优化涪陵、万州、云阳等沿江产业布局,推进沿江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清理岸线违法占用行为,加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重要水生生境保护,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结合已建滨江生态及“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推进沿江城市滨江生态带和景观带建设,对部分堤防进行生态化改造等。

嘉陵江。加强沿江两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进草街电站库区影响河段生态修复,开展中心城区段河道岸线综合整治,清理岸线违法占用行为。加快推进合川、北碚等沿江城市滨江生态带建设。加强北碚段重要水生生境保护与修复,严格实施鱼类资源禁捕,维持生物多样性。

乌江。实施河道综合整治、生态岸坡建设,推进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取缔网箱养鱼,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优化梯级电站的调度运行,保障生态水量下泄,加强天然林保护和石漠化治理。

龙溪河。重点开展城镇生活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龙溪河梁平段、垫江段综合整治工程。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体系,结合人工湿地,实施总磷总氮总量控制和重点污染物减排。加强流域水库及电站工程运行调度,保障生态流量下泄,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梁滩河。加强沿线城镇污水治理,结合“清四乱”,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区整体水质与河道水生态环境改善。重点开展重庆北碚区、高新区、沙坪坝区等河段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

濑溪河。完善流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沿线城镇及工矿企业污染治理,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开展大足城区段、荣昌城区段河道清淤疏浚,恢复濑溪河干流及其支流自然水域连通,完善拦河工程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和监测。

临江河。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果,加强河流日常维护和管理,加强水系连通工程调度管理,保持水质稳定达标,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

璧南河。加强城镇污水治理,优化柯家桥水库及梯级电站生态流量调度与监管,实施水系连通、生态补水等水生态修复工程。

小江。加强流域城镇生活、工业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推进产业化绿色转型,加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优化小江调节坝生态调度方案,改善三峡库区回水区水华及富营养化现象。

5、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深入开展农村水系“清四乱”。农村河湖水域空间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现象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渝西和渝中丘陵谷地区域河流阻洪建(构)筑物较多,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河流阻洪卡口较为普遍,河湖岸线自然形态破坏严重,农村水系普遍存在河塘淤积萎缩、水域岸线侵占、水质污染等问题。深入开展农村河湖“清四乱”,减存量、遏增量,着力恢复农村河道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做好河湖长制农村段管理工作,将河道日常维护工作与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河一策”等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巡河、清洁、资金保障等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河湖管护能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河湖连通。以梁平、綦江等纳入全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的区县为示范引领,总结分析建设经验和不足,积极推进荣昌、秀山、城口、永川等区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全域幸福河。针对渝西、渝中丘陵谷地区河流蜿蜒曲折、比降缓的特点,以及普遍存在的河道淤塞萎缩、水质污染等问题,以河道疏浚通卡、河水清污治污为核心,重点采取清淤疏浚、水系连通、防污控污等措施,辅以生态补水,逐步恢复河流动力,增强河流自净能力。针对渝东北、渝东南喀斯特地貌发育、山区型河流弯多流急、比降大的特点,以及河道岸坡冲刷、河岸侵蚀严重等问题,以河势控制、河岸稳定为核心,重点采取岸坡整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保障下泄流量等措施,加强水源涵养,确保水流通畅。到2035年,完成14个区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加强农村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关于开展区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要求,积极推进渝西、渝中地势相对平坦地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有序推进渝东北、渝东南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完成卫生厕所改造、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农业绿色转型,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到2035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应治尽治,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五)加强水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

聚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基于重庆山水自然生态风貌本底,深入挖掘沿河滨水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强水文化与水生态深度融合,以丰富生态产品、培育生态产业、塑造文化品牌为抓手,着力推进水文化水生态与文教旅游、高效农业等富民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形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重庆模式,让河湖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

1、加强水文化保护传承

加强水文化挖掘保护。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加快完成中央红军过綦江遗址群等文物文体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夯实红色根基,延续城市文脉。推动开展以三峡移民文化、长江文化为代表的巴蜀地区区域水文化和重要江河流域水文化资源调查研究,深入挖掘重庆市河湖治理历史、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实现水文化遗产底数清单化。加强以白鹤梁为代表的水文题刻、桥涵码头、巴渝古镇等水文化遗产、遗迹的修复和保护,认定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水利遗产,推动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巨丰-永丰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程,最大限度保护遗产原貌。

推进水文化传承弘扬。结合河湖水系连通、水生态环境治理、河流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推进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化以及与文化融合建设的实践探索。依托合川钓鱼城天池、巨丰-永丰堰灌溉工程等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推进水文博物馆建设,利用水利工程设施、水情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载体,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虚拟现实等手段,聚集社会各界力量,搭建多元互动对话平台,充分发挥水文化遗产的教育、启迪、激励和凝聚作用,讲好重庆水文化故事。

2、推进“水生态+”深度融合发展

推进“水生态+文教旅游”融合发展。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为载体,加快推进水生态治理与水文化教育、康养旅游等融合发展,展现幸福河湖治理成效,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依托乌江、芙蓉江画廊建设、“两江四岸”滨江休闲带建设等项目,结合幸福河湖建设,盘活水生态资源,塑造水文化地标,打造一批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山水风貌景观带,开放一批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滨水休闲空间。依托中国水文博物馆、大河文明馆、三峡移民纪念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项目,结合重要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打造一批水情教育基地,结合漂流、潜水、垂钓等水经济项目建设,打造文旅融合研学线路。围绕“壮美长江·诗画山峡”主题,依托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以大足龙水湖、黔江小南海、丰都龙河谷等水利风景区、河长制和水文化遗址等主题公园为节点,将山、水、峡、岛、湿地、古村古镇等特色资源串联整合,打造一批高品质水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推进“水生态+高效农业”融合发展。以巫山脆李、奉节脐橙、忠县柑橘、涪陵榨菜、武隆高山蔬菜、璧山葡萄、江津花椒、渝南绵蚕桑等特色农产品为代表,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生态产品溢价。培育中高端饮用水、特色饮品、茶叶、食用菌、贡米、道地中药材等高附加值涉水产品,推动良种繁育基地和生态种植基地建设,发展壮大农村电子商务,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长寿、涪陵、铜梁等区县生态渔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大水面生态养殖,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稳定提升渔业产能,创新推动“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综合提升经济效益。

1


七、构建四预完备的数字孪生水网体系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聚焦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水生态调度、工程安全管理等需求,在充分共享数字重庆算力资源、数字孪生长江数据与模型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孪生平台、建设智能业务应用,打造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重庆数字孪生水网,同步建设农村供水、河湖长制、三峡库区发展和渝水事务在线管理平台,构建数字孪生水网体系,开展水网工程智能化建设与改造,提升水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助推数字重庆建设。

(一)建设思路与架构

遵循“立体感知、级联集控,统筹资源、共建共享,孪生赋能、精准调度,数字利民、安全可靠”原则,聚焦防汛调度、水资源调配、水生态调度、工程安全管理等的“四预”应用需求,以及农村供水、河湖长制、三峡库区发展、渝水事务的管理需要,全面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通过完善信息化设施、构建数字孪生平台、建设智能业务应用、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和工程建设、强化数字孪生水网保障能力,构建重庆数字孪生水网,实现对物理水网全要素和水治理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前瞻性预演,推进数字孪生水网与物理水网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

7-1数字孪生水网总体架构

(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在充分共享长江、三峡以及其他重大水利工程监测感知数据的基础上,聚焦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水生态调度、工程安全管理等需求,进一步完善重庆水网监测感知网。依托数字重庆统筹建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水利二级云建设,整合提升计算存储能力,优化通信传输网,打造水利专属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

1、完善监测感知网

坚持“预”字当先、关口前移、防线外推,重点围绕流域防洪、水库调度实际需求,统筹加快“三道防线”硬件建设。加快推进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网建设,优化站网布局、结构、功能,在暴雨洪水集中来源区等重点区域加密布设站网,构建现代化水文监测预报体系。

建设现代化水文站网。围绕构建“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计划建设和完善2957个站点(其中新建166处,改建、升级2791处),建成布局科学合理、监测手段先进的水文站网。在重庆市已形成的水文站网体系上,强化现有,填补空白,合理布局水文站网体系,规划新建站点148处,包含水文站29处、水位站59处、墒情固定站60处等。实现200km2以上河流水文监测控制率、区县界河流断面流量监测覆盖率、防洪风险点报汛站覆盖率均达到100%。全面开展2809处站点水文要素监测自动化升级,建设技术先进的水文监测体系,水文站提档升级231处,水位站自动化升级改造472处,雨量站更新改造2076处,新建重要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30处。实现水文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在线监测率达到100%。新建、改建水文巡测基地9处,提升水文应急能力项目8项,升级改造水质实验室39处,实现测站基础设施标准化率、市级水质实验室涉水监测能力覆盖率和区县实验室地表水及饮用水基本项目覆盖率、水文站巡测覆盖率均达到100%

统筹水生态环境监测。立足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水文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监测及综合分析能力。新建水生态监测站46处,新建和升级改造三峡库区水生态人工监测基地、水土保持监测站点17处,新建、改造三峡库区排污口污染自动监测站63处,实现对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水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确保三峡库区水质安全与稳定。

提升改造山洪灾害监测站网。致力于解决防洪减灾体系薄弱环节中的突出问题,增强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进一步优化调整建设重庆全域山洪灾害监测站点,包括山洪灾害自动监测站提升改造800处,图像视频点提升改造300处,简易水雨情站点提升改造9300处。

强化工程安全监测。建设开州区三峡库区22座水库的水雨情自动测报、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在线视频监控、水质在线监测、水量在线监测等数字化监测设施;忠县移民安置区2座中型水库监测系统更新改造,6 座小(1)型水库、92 座小(2)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的建设;库岸专业监测、高切坡物联网监测设施的建设;三峡库区水质自动监测、三峡库区水文测报系统设施智能化升级、视频监控的建设;建设面向三峡重庆库区重要支流、重点水利工程等区域构建天空地一体感知采集体系,充分对接共享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成果,通过共享、自建等方式,强化玉滩水库、鲤鱼塘水库、鹅公水库等重要节点工程的闸、泵、阀运行状态监测。强化水库、引提水工程、供水工程、河道堤防工程的安全监测和城乡供水水质监测,升级工程监测设施,扩大监测范围,补齐监测感知要素,加强异动、形变、沉降、裂缝、渗流渗压等险情监测。

提升现代感知能力。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涉水对象现代感知体系,通过共享获取多行业的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实现河湖“四乱”、水土流失等水利要素的动态监测预警。推动无人机、无人船等新型设备的应用,通过图像智能分析,实现河道采砂、“四乱”识别、漂浮物、水位、水量、水质、工程运行状态等智能监视和自动预警。加强智能传感设备、精准计量设备等升级与应用,提高感知终端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2、优化通信传输网

扩展重庆市、县两级网络带宽及范围,市级骨干网络带宽到500Mbps以上,县级网络带宽到200Mbps以上。建设覆盖重庆市水网“纲、目、结”的工控网络和集控中心网络体系,构建实时控制网和过程控制网,支撑水网工程实时调度控制和数据传输。推进北斗通信、5GIPV6NB-loT等新型通信技术应用,优化完善网络结构,满足水网数据采集、信息共享、视频传输、调度会商等各类水利业务需求,完善应急通信网络。

3、完善信息基础环境

依托数字重庆一体化平台,打造水利二级云平台,以满足水网联合调度、智能识别模型训练等高性能计算需求。构建应用支撑环境,包括地理信息服务、BIM轻量化服务等,以实现水利信息在地理空间的展示与操作。建设满足业务应用需求的市、县及工程三级水利综合会商调度中心,使用水利专网和公网进行传输,实现工程运行监视、联合调度、巡查管护等多场景一体化展示和各级管理部门视频会商接入。

(三)构建数字孪生平台

1、数据底板

建设流域数据底板。在充分共享数字孪生长江L2级数据底板的基础上,建设綦江、磨刀溪、芙蓉江等18条大江大河和部分中小河流L2级数据底板,汇集各类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实时与历史数据、其他行业数据,补充完善基础数据库、监测数据库、业务管理数据库、跨行业共享数据库和地理空间数据库。

建设工程数据底板。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BIM等技术建立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跳蹬水库、鹅公水库、马西口水库、庙堂水库等的L3级数据底板。

构建数据引擎。建立包含数据汇聚、数据治理、数据挖掘、数据服务等功能的数据引擎。汇聚各类水利信息资源,建立多源异构数据分类存储机制。对汇集后的多源数据进行统一清洗和管理,定制开发数据抽取、清洗、转换、融合等流程,提升数据的规范性、一致性、可用性。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质量评估,提高数据治理效率。建立水网数据资源目录,根据各级水利业务和综合决策需要,形成数据共建、共享、共用的索引,为市、县及工程管理单位提供统一的目录服务。制定数据质量控制、维护和更新制度,实现重庆市水利数据资产统一管控。

2、模型平台

按照“标准化、模块化、云服务”的要求,在数字孪生长江、数字孪生三峡等已建模型基础上,构建功能强大、实用性强、适应性好的重庆市数字孪生水网模型平台。

研发适应重庆市山区丘陵特殊地貌的水网专业模型。重点关注重庆市主城区、御临河、大宁河、乌江重庆段4个典型区域防洪风险评估体系和渝西地区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聚焦“降雨-产流-汇流-演进”环节,创建多维度、多时段的立体水网预报和模拟体系,包括短中长期精细预报库,涵盖具有多尺度、多物理过程耦合、非线性、不确定性、实时性等特性的流域降雨、产汇流预报、时变参数水文模型、多模型洪水概率预报、河道一维、二维水动力学模型等,以实现对短历时、高洪量、快速回流等山区丘陵地貌中小河流以及人工调控作用强的大江大河精准预报。建设智慧化防洪调度库,包括洪水来源、风险分析、防洪能力评估、工程调度等模型。建设智慧化抗旱调度库,包括旱情监测、可供水量、供需平衡、风险分析、应急调度等模型。构建水资源调度与节约保护库,包括告警/预警、水量调配决策支持、水工程调度、水环境评价、水质模型、突发水污染溯源、水生态评价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安全监管、工程建管等模型,为重庆水网提供全面的管理与决策支持。

构建重庆水网智能评估、避险AI模型。重点关注三峡重庆库区龙溪河、濑溪河、龙河等重要支流以及玉滩水库、跳蹬水库、大滩口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区域。建设智能评估、避险和知识自学习等人工智能模型,包括视频和遥感AI识别、大数据分析。构建高保真可视化模型,以多尺度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整合3DGISBIM技术,扩展三维服务模块,实现自然背景和流场的动态可视化。建设水网数字模拟仿真引擎,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动态演示水网调控场景,支持快速决策和实时调控,提升重庆水网管理的智能化和决策支持能力。

3、知识平台

利用数字重庆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在共享水利部知识平台和长江委知识平台的基础上,构建重庆水网知识平台。结合知识图谱和机器学习技术,支撑重庆市数字孪生水网正向智能推理和反向溯因。

7-2 知识平台架构图

构建水网知识库。依据重庆市水网总体布局,构建表示水网对象关联关系的水网调配概念知识图谱,深入挖掘水源关系、调配影响以及不同情境下的调配策略;结合重庆流域特点、水利工程参数和气象、水文预报等数据,建立预报方案库和调度方案库,利用历史洪水记录、工程调度等信息,创建特定场景下的预报模型和水利工程调度方案,为智能决策提供支持;根据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水生态调度、工程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业务需求,创建全面的数字化调控规则库,包括单独工程调度、水网水工程联合调度、许可研判、水土保持管理、工程安全监督、事件处置案例等,以及调度知识图谱、水生态知识图谱和取用水知识图谱等,为智能化调度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抽取、融合和挖掘历史场景数据,构建历史场景库,存储关键时空属性和特征指标,以复盘历史场景的关键过程和主要应对措施,挖掘调度执行方案和洪水特征,为类似事件的精准决策提供知识化基础。

构建知识引擎。研发规则库解析和应用引擎,提供各类支持知识表示、检索、抽取、融合、推理、计算和存储等功能,支撑事件正向智能推理和反向溯因分析,实现调度决策全流程智能化、精准化。

(四)建设智能业务应用

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治理、农村供水、河湖长制、三峡库区发展、渝水事务等七大核心业务,新建、升级、整合智慧化应用,加强市级统筹、区县协调、工程兼顾,搭建具有“四预”功能的调度应用体系,全面支撑重庆水网智慧化调度与管理。

1、水旱灾害防御

围绕重庆水旱灾害防御薄弱环节,以山洪灾害危险区、防洪重点区域、库区高切坡、病险水库、高位山坪塘、河道碍洪设施、小水电站、在建水利工程等为防御重点,解决“降雨何处强、洪水如何调、干旱如何防、风险合理控”等问题。一是提升风险预警数字化模拟水平,通过整合水网专业模型与智能预测模型,多模型集成,实现对洪水、旱情、工程安全等实时监控和预测,高保真可视化模型呈现,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二是加强调度预演数字化模拟,基于实时数据预测水情,优化调度方案,多情景预演,可视化模型展示水情变化和工程响应。三是深化预案模拟数字化模拟,将预案纳入系统,运用预测模型模拟不同预案下的水库调度等,结合历史案例和规则多方位预演,运用可视化模型评估预案可行性。四是强化应急指挥数字化模拟,应急指挥中心接收实时数据,预测模型提前预测洪水、可供水量,智能模型制定应急响应策略,实时可视化展示数据和模拟结果,助于决策判断。在此基础上,完善防汛抗旱“四预”调度指挥平台,建立全面安全监测体系,整合模型和数据源,提升预测和决策能力,为防洪调度、抗旱保供和抢险救灾提供有力决策支持。

2、水资源调配

通过实时监测、智能模拟和预警预报,动态管理重庆水网工程中渝西、渝南、川渝东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以及跳蹬水库、藻渡水库等重要水源工程,实现中长期预测分析、动态分析与实时预警、方案优化、风险规避、应急预案制定等多项目标,确保供水安全。调用水量调配决策支持模型,强化水量调度与应急响应,实现精准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加强预报预警能力,利用监测数据和模型实现长期水量预测、供水需求分析,并结合预警规则知识实现实时预警。通过精准预演,建立水库和引水工程的联合调度,优化水量分配,加强应急水量调度。提升工程智管预案能力,根据预演方案动态管理水账,生成调度指令并评估执行情况。深化最优配置协同调度能力,多部门协同合作,利用智能技术和模型实现高效水资源分配,并根据不同情景模拟、预演和优化调度方案。搭建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综合平台,构建全面的水量管理与调配体系,支持供需监测、红线预警、水资源预演和决策,提升重庆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确保供水安全、减轻灾害风险,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3、水生态治理

聚焦重庆水生态保护修复要求,综合利用河流水系全要素监测数据,搭建水生态治理管理平台,强化河湖生态监测、预警,提升河湖岸线管控和水量调度管理能力,强化枯水期生态基流保障,维护河湖生态健康。

4、农村供水

围绕筑牢重庆农村供水安全防线、保障灌区粮食安全等重点任务,解决抗风险能力不足和水质监测预警不够等问题。建立稳健的农村供水长效机制和监督服务体系,重构高效的灌溉保障机制,推进数字孪生农村供水和灌溉工程。聚焦渝东南、渝东北山区农村供水工程以及渝西和平行岭谷大中型灌区,在“水源在线”、“农饮保供”、“农水智灌”等场景中,集中监控清洁水源,实时监测水量,确保水源可靠和水质安全。确立安心水厂,保障农村饮水持续供应,通过“四预”机制全面监控,提供在线服务。在线系统管理灌区,智能化灌溉供水,推动标准化、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整合水利部门数据资源,借助数字重庆一体化平台,提供工程运行状态、供水水量、水质等监测指标实时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持。建设市、区县两级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监管平台,全面监测和管理农村供水系统。

5、河湖长制

通过构建河湖全景感知、智能研判分发、联动协同处置、管河治河评价四个多跨场景,构建横纵贯通的多跨协同处置工作体系。完善“智慧河长”应用,实现“江河一屏掌控、问题一览无余、处置一键智达、责任一网通查、跟踪一贯到底、结果一键反馈”,提升河长管河治河效能。

6、三峡库区发展

围绕三峡水库安全运行管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三峡后续项目实施等重点任务,创新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联合共治,建立综合性的三峡库区发展应用体系。运用智能化手段整合地质、水质、水资源等要素,依托数字重庆实现“三峡安全一键智管”。通过共享数字孪生三峡建设成果,整合培训、资金计划、移民信息等系统,实现“后扶在线”和“后续项目一网统管”。整合对口支援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一对一帮扶闭环。

7、渝水事务

围绕重庆市涉水审批、协同执法、水科技、水文化建设需求,结合重庆市“渝快政,实现渝水事务一平台协同办理。打造涉水审批线上全程办理、技术审查闭环、设计成果质量管理模块;推动水利财务电子可视,包括预算执行在线、资产在线、财务处理闭环和绩效监管;完善协同执法智治,依法行政在线,跨部门协同办理和法治在线;打造水利科创在线模块,实现科创管理、奖励提名和水利科普在线;推进水文化弘扬,线上宣传先进治水精神。

(五)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和工程建设

在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总体框架下,以提升智慧化决策管理为核心,加强数字化场景构建、模拟模型建设与业务需求衔接协调,统筹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

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整合已建、统筹在建、规划新建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展綦江、芙蓉江、磨刀溪等18条大江大河以及龙河、五布河、大洪河等44条中小流域的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加快构建映射物理水流过程及其响应过程的数字化场景,对流域内的各个要素进行智慧化模拟,支撑流域全要素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模拟分析,提供智慧化决策支持。

强化新建水网工程智能化建设。推进川渝东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两江互济水资源配置工程等4项重大输配水工程和124座大中型水库工程,以及玉滩灌区、金渡灌区等106处大中型灌区工程的智能化建设。以需求为牵引,构建长时间跨度、多维度分析、细颗粒描述的先进实用系统。推进BIM在大中型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用,完善水利工程业务一体化监管,并与工程运行、安全监测等感知设备联动,实现工程管控、巡检监督、安全监控、运行调度和数字资产管理等业务的全周期精细化管理的智慧化升级。

推进已在建水网工程智能化改造。对已建观景口水库、玉滩水库等109座大中型水库,在建金佛山水库、鹅公水库等36座大中型水库,以及在建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和秀山县钟灵水库中型灌区、万州区新田水库中型灌区等105处已建中型灌区工程开展智能化改造,完善监测感知网,推进物联网应用,为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六)强化数字孪生水网保障能力

构建“安全可靠、标准统一、科学有效、协调共享”的数字孪生水网支撑体系,保障数字孪生水网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强化网络安全。根据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服务安全的需求,通过配置态势感知、安全防御、主机加固、数据加密、智能处置等网络安全产品,建立市、县、工程建管单位三级水利行业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制定安全运行维护规范,强化网络安全监督检查和定期检测评估,对数据资源和应用实行分级分类安全管理,明确运维的责任部门和人员,提高网络及信息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构建统一标准。制定重庆市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标准体系,统一数据采集、存储、传输标准,支撑市、县两级水网信息的高效协同共享;结合水网工程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的水网工程智能化建设与改造标准。

加强共建共享。建立完善的水利数据共享机制,推进市域范围内数字孪生流域、各级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统筹推进重庆数字孪生水网与水利部水利一张图、数字孪生长江、数字孪生三峡等建设成果的共建共享。加强与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等对重庆水安全保障有重要影响的水利工程之间的衔接协调,共享发展改革、市政、气象、应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行业数据,支撑重庆水网智能化调度决策。

1


八、创新水网建设运行管理体制机制

按照建机制、激活力、促效率的思路,深化水网工程建设运行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水网建设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全面提升重庆市水网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完善水网建设协调机制

加强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强化流域区域统一治理管理,推动河长制有能有效,全面落实各方责任,有力推进水网工程统筹规划、协同建设。

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建立由重庆市水利、发展改革、财政、规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水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合力推进水网建设,协商解决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生态治理、岸线保护利用、信息共享等重大事项,共同解决水网建设用地、环评等水网建设要素保障问题。

建立流域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水网建设规划的引领、指导、约束作用,强化重庆市水网河流水系统筹协调,加强跨区县水网工程沟通协作,推进跨区域河流联保联治。强化流域多目标统筹协调,推进水网与水电行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各方利益协调统一的调度体制机制。

积极与相邻省份沟通协调,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水网互联互通,充分发挥水网工程整体效益。

深化实化河湖长制。贯彻落实《重庆市河长制条例》,不断完善河长制考核制度,推动全市各级河长履职尽责。建立健全河长市级会议制度,加强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深化跨省市、跨区县河流联防联控联治,推进河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等协作机制。滚动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开展50 km2以上河流健康评价,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

(二)健全水网工程调度运行管理机制

坚持流域区域统筹,加强水网工程联合调度,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建立健全水网工程长效管护机制,不断提高水网运行效率和效益。

完善水网工程调度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水网工程多目标联合调度机制,协调各地区调度需求,强化跨地区、跨部门调度会商决策,优化上游溪洛渡、向家坝、亭子口等水库群联合调度,确保重庆市中心城区防洪和供水安全。研究建立水网运行调度管理等制度体系,制定应急调度方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水网工程调度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

健全水网工程运行管护机制。推进水网工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对乡镇分散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集中管理和以大带小管护模式。推动水网工程管护和效益发挥机制改革,完善工程管养分离等相关政策,开展市场化、社会化管理模式试点。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划界确权,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登记颁证。探索不同产权工程分类管护,研究制定维修养护定额和补助标准,建立健全水库安全鉴定、除险加固、维修养护常态化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

(三)完善水价水市场机制

深化水利工程水价改革,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水权水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公平、透明、开放的水市场。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推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动态调整,探索建立水价精准补贴机制。对于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的水源工程供水,探索实行供需双方协商定价。以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为抓手,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形成稳定的灌溉增效、用水付费、精准补贴、节水奖励的农业水价政策体系。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水价形成机制,充分考虑居民承受能力,制定或调整供水水价,稳步推进水费收缴,实现应收尽收。

探索推进水权改革。以江河流域水量分配为基础,规范明晰区域初始用水权、取用水户用水权、灌溉用水户初始用水权。结合荣昌、秀山等水权交易经验,推动加快制定水权交易制度,推进水权交易规范化,支持开展流域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用水户之间的水权交易,强化水权交易监管。鼓励通过用水权回购、收储等方式促进水权交易。

(四)创新水网建设投融资机制

坚持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元化水网建设投融资机制。

健全水网工程建设政府投入机制。保持财政投资强度,继续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领域。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加大对城口等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强化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健全市、区县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应收尽收、足额征收的原则,加大水利规费征收力度,统筹安排保障水利投入。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网建设。依托重庆市水投集团等投融资主体,加强与中交建、中电建等央企合作,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元化投资方式参与水利项目建设运营,支持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乡供水、农业灌溉及其他涉水工程经营。实行水利项目综合开发利用,拓展水利工程经营功能和生态增值功能,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支持采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移交-经营-移交(TOT)、产权交易等方式盘活存量水利资产,回收资金用于水利项目建设和运营。

用足用好金融政策和工具。建立健全政银企社合作对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延长贷款期限、降低利率,支持水利项目建设和盘活存量水利资产。搭建融资平台,发挥重庆市水利渝融通政企银直通车品牌作用,推动市、区县两级水利部门、金融机构、项目业主融资信息互联互通。用足用好金融支持水利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保险、信托、产业基金等资金投入水利领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有一定收益且符合条件的水利项目发行专项债券。积极探索洪水保险制度,有效缓解灾后重建的资金压力。

(五)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加强水网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全要素风险防控,科学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升重大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

建立风险隐患排查和源头控制机制。结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辨识洪涝、干旱等重大灾害风险点和风险源。开展重点城(集)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实行山洪灾害危险区动态管理。持续开展度汛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排查整治,建立风险隐患台账。持续排查三峡水库蓄退水影响、地质滑坡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加强库区库岸地质和移民安置区高切坡安全监测。推进水源地环境风险管理。

健全风险防控和化解机制。建立跨流域、跨地区、跨部门水风险防控协同机制,共享风险信息、共同研判重大风险,协同推进落实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各项措施。及时编制或修订超标准洪水、重大干旱等各类专项应急预案,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完善水网风险管控应急响应机制,提升水网风险事件救援能力。加强对公众的水危机教育,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强化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1


九、重大行动与重大工程

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发展需求,按照重庆市水网建设目标任务,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统筹开源与节流、当前与长远、内部与外部,推进4项重大行动和18项重大工程,加快建成重庆市现代水网。

(一)重大行动

统筹推进4项重大行动,规划项目总投资7995亿元,其中2035年前实施项目总投资6225亿元。2035年前实施项目总投资中,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行动投资2910亿元,占比46.7%;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提升行动投资1564亿元,占比25.1%;水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提升行动投资1529亿元,占比24.6%;数字化智慧化能力提升行动投资222亿元,占比3.6%

重大行动实施后,可有效解决重庆市城乡供水保障水平不高、洪水蓄泄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的目标,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重庆市骨干水网,新增总库容[5]28.39亿m3、兴利库容[6]21.49亿m3、防洪库容[7]2.23亿m3,流域面积200km2以上河流防洪治理基本完成,供水安全系数提升至1.24,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7.5%

1、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行动

按照强骨干、增调配、成网络的思路,推进骨干输配水通道、重点水源、重点提水、城乡供水一体化、现代化灌区建设与改造等5类工程,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渝西、川渝东北、两江互济、渝南等骨干输配水通道建设,保障中心城区、渝西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等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在有建设条件的地区推进一批大中型水源工程建设,在长江、嘉陵江等水量充足的河流实施骨干提水工程,全面提升区域供水保障能力。因地制宜推进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镇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构建县域供水新格局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与改造,打造一批具有西南山地特色的多功能灌区。

2、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提升行动

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推进江河防洪治理、防洪水库、山洪灾害防治、城市防洪排涝建设等4类工程,全面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加快提升长江干流主城区段防洪短板及薄弱环节,加强沿江岸坡及三峡水库库岸治理。全面实施主要支流治理,分清轻重缓急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逐步提高沿线城镇的防洪能力。加快完成在建防洪水库建设,积极推进新建、扩建防洪水库,增强洪水拦蓄能力。持续强化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建设。按照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城市防洪排涝建设,构建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防洪体系。

3、水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按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推进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三峡库区水生态治理、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水文化保护等4类工程,不断提升全域水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加强小江、龙溪河等重要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开展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等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升区域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分区推进三峡水库消落区保护和修复,实施入库支流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维护三峡库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分批次开展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及其他重要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助力建设全域幸福河湖。推进水文博物馆、水利风景区、水文化主题公园等水文化保护工程建设,打造重庆先进水文化名片。

4、数字化智慧化能力提升行动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数字孪生水网建设要求,全面建成重庆市现代化水文站网体系,加快推进綦江等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等数字孪生工程建设,建设重庆市水网防洪抗旱、水资源等“2+N”智慧调控应用体系,基本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水网。

(二)重大工程

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充分考虑工程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水网中的功能定位,统筹工程建设条件、前期工作基础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事关全局、事关民生、事关长远的水网重大工程,总投资1830亿元,占规划项目总投资的22.9%

1、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

川渝东北地区位于明月山东西两侧毗邻的平坝区域,是川渝融合发展的核心示范区。区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槽谷平坝区属长江与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地形平坦,大部分支流源短流急,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现有水利工程以中小型水库为主,调蓄能力有限,抗旱能力不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部署,随着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功能平台的协同发展,龙溪大型灌区的规划建设,目前有限的水资源保障能力已严重制约了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预测到2035年区域内供需缺口将达到4.5亿m3。开展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对提高区域内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支撑川渝平坝和浅丘地区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促进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涉及开州、梁平、垫江等7个区县,开发任务是以农业灌溉、城乡供水为主,兼顾改善受水区水生态环境。规划在城口县前河、开州区小江上游分别新建明通水库、甘泉水库水源工程,以城口-开州-万州-梁平-垫江210km为骨干输水配置网络,向小江、普里河、龙溪河等流域内开州、万州、梁平、垫江、忠县等补水,年供水规模4.1亿m3,可改善350万人生活用水及105万亩耕地灌溉。项目规划总投资87.5亿元(不含四川片区投资,不含水库投资)。

2、两江互济水资源配置工程

渝西地区地处成渝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要冲,产业基础扎实,承载空间广阔,但区域内自身产水量有限,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挤占河流生态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严重,水环境质量问题突出。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实施,可有效改善渝西地区的用水条件,但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赋予渝西地区的更高定位,区域内经济社会迎来跨越式发展,需水量将发生较大增长,对优质水资源的需求将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开展两江互济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对形成两江互济水资源配置网络、进一步提升渝西地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两江互济水资源配置工程涉及江津、合川、大足等8个区1.35km2。工程任务以城乡供水、农业灌溉为主,兼有改善水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功能。工程按南干线、北干线分别进行配置,其中南干线以长江为水源,设计提水流量12.5m3/s,沿孙家口水库-化龙水库-老鸦山水库为主干,解决江津、璧山、永川、荣昌、大足缺水问题;北干线以涪江为水源,设计提水流量9.2m3/s,沿大滩水库-青云水库-铜车坝水库-老鸦山水库为主干,解决合川、铜梁、潼南城乡生活、农业灌溉缺水问题。工程输水线路全长233.8km,多年平均新增供水量5.2亿m3,受益人口200万人。项目规划总投资55亿元(不含泵站投资)。

3、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

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范围位于重庆市主城都市区,是中心城区南向发展的重要阵地,未来将在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布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区内水土资源条件优越,是重庆市优质农业产区,现状水利工程以中小型为主,存在调蓄能力弱,灌溉用水被挤占等问题,中心城区两江提水规模占比较大,应急备用水资源储备量小,抗风险能力亟待提升。开展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对缓解区内缺水情势、支撑南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心城区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范围涉及綦江、江津、南岸、巴南4个区,开发任务是以城乡供水、农业灌溉为主,兼有中心城区储备水源、防洪、改善水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功能。工程由水源工程、输水工程、调蓄工程三部分组成,以在建的藻渡大型水库和规划的安江大型水库为主水源,利用藻渡水库非灌溉期输水线路的富余过流能力,连接规划的鱼孔滩中型水库进行在线调蓄后,向观景口水厂和新大江水厂供水。工程渠首取水流量6.4m3/s,新建输水工程总长89.36km,年供水规模1.72亿m3。工程建成后,可解决区域内綦江、江津、巴南、南岸等地383万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工程总投资57亿元(不含水库投资)。

4、长征渠引水工程

长征渠引水工程重庆部分供水区涉及重庆主城都市区的16个区,幅员面积1.16km2,区域内水资源短缺,旱灾频繁,部分河段水质较差,水资源水环境压力较大。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规划建设,渝西地区跨越式发展,玉滩、涪琼等大灌区建设,区内用水需求刚性增长,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开展长征渠引水工程建设,对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长征渠引水工程是以城乡生活生产供水、农业灌溉用水为主,并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工程布置北总干线和南总干线2条,分别从青衣江槽渔滩和大渡河铜街子两个水源点取水,渠首设计流量分别为120m3/s55m3/s,输水线路总长1627km。长征渠引水工程重庆段位于北总干线上,渠首设计流量64.8m3/s,输水线路总长418km,境内设置大荣、潼南、铜合、永铜、永川、永津、壁南、壁北8条干线及4条充水渠。多年平均供水量11亿m3,受益人口500万人。项目规划总投资387亿元(不含四川片区投资、不含水库投资)。

5、重庆市涪琼两江连通工程

琼江中下游为浅丘、平坝区,现有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受地形条件限制难以修建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每逢汛期,易受洪水威胁,2010“7.17”2013“6.30”特大洪水,琼江中下游干流沿岸受灾人口达7.2万人和15.0万人,经济损失达3.0亿元和8.2亿元。同时,琼江还具有水量年内丰、枯变化剧烈的特点。开展重庆市涪琼两江连通工程建设,对于提高琼江重庆段的防洪保安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助力潼南县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涪琼两江连通工程由分洪道、堤防、引水工程三部分组成。规划新建分洪道17km,总设计流量650m3/s,将琼江超额洪水分流至涪江;新建琼江干流堤防23km,防洪标准5年一遇;新建引水工程5.4km,结合双江泵站、四知堂水库等工程建设,适时将涪江水引至琼江,保障琼江沿线地区用水需求。工程建成后可实现涪琼两江连通、汛期分洪、枯期借水,有效解决琼江潼南、铜梁沿岸城乡防洪、供水、灌溉、生态等问题。项目规划总投资45亿元。

6、福寿岩水库

笋溪河流域城镇生活、工业等各行业供水水源以地表水为主,供水水源主要为沿河引提水工程,供水保证程度低,可靠性差;江津城区、白沙镇现状主要为长江提水,水源单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工业需水量也将快速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不足,预测至2035年区域供水缺口达1.0亿m3。工程的建设可满足江津城区及笋溪河沿线城乡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促进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有效提高下游连片防洪能力,对促进渝西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福寿岩水库位于笋溪河上游,坝址位于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境内,是一座具有供水、灌溉、防洪,以及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创造条件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2)型水利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304m,总库容1.17亿m3。水库挡水坝采用面板堆石坝,坝顶总长468m,最大坝高80.5m。水库建成后可满足笋溪河流域中山、蔡家等5个乡镇、长江以南江津城区(含支坪镇)、白沙镇及慈云镇等共91万人生产生活供水,同时满足5.13万亩农业灌溉用水,年供水规模0.98亿m3,同时可将中山镇、嘉平镇的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项目征地10911亩,搬迁1788人,规划总投资61.5亿元,可研报告已审查,建设工期54个月。

7、大滩口水库扩建工程

万州区作为三峡库区经济中心、渝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城区主要供水水源为中小水库和长江提水,工程调蓄能力低,提水扬程和成本相对较高。区域内城镇供水挤占灌溉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较为普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下游长滩镇老旧城区片场坪地势较低,无堤防工程,防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长期遭受洪水灾害。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万州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现有水源工程已难以满足区域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预测至2035年缺水量达到2.2亿m3。工程的建设对保障区域城乡供水安全、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活生产条件、提升下游乡镇防洪能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大滩口水库扩建工程位于万州区磨刀溪上游,是一座以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为主,兼有防洪、乡镇和农村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库。推荐坝型为加高原重力坝,总库容1.22亿m3,坝轴线长237.5m,最大坝高63m。水库供水覆盖万州城区及灌区场镇和农村人口约163万人,设计灌面32.76万亩,年供水规模2.2m3(较扩建前增加1.3m3),将下游长滩镇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项目征地12779亩,搬迁3108人,规划总投资55.5亿元,建设工期50个月。

8、平邑水库

秀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定位为渝鄂湘黔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县城现状防洪能力为20年一遇,由于地势平坦,难以形成防洪闭环,历史上多次受到洪水威胁。全县规划到2035年将建成50万人,50km250”的中等城市,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工业园区的壮大及平邑大灌区的发展,届时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预测2035年供需缺口达到1.1亿m3。水库建成后可解决区域内城乡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持续提升梅江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同时有效提升县城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助推秀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支撑秀山更好发挥桥头堡城市作用,辐射带动周边革命地区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快建成渝鄂湘黔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平邑水库工程位于秀山县酉水河一级支流梅江河上游,是一座以农业灌溉、城乡供水、防洪为主,兼顾改善水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1.11亿m3。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56m。工程建成后可满足秀山县城4个街道及周边11个乡镇41.4万人供水,可作为平邑大灌区的核心水源,灌溉面积54.5万亩,年供水规模1.13亿m3,同时将县城防洪能力从现状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项目征地11400亩,搬迁约6000人,规划总投资45.5亿元,建设工期60个月。

9、香山水库

忠县作为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的重要承载地,目前县境内长江北岸片区水源工程以小型水利工程为主,乡镇供水主要由山泉水、小型引水工程供给,供水保障率差。甘井河左岸与黄金河右岸之间台地,耕地基本分布在450m以上,地高水低,缺乏骨干水源工程,灌溉能力有限。随着三峡库心规划的推进,高铁新城、绿色工业及特色农业的发展,全县用水需求增长明显,用水缺口将进一步增加,预测2035年供需缺口达1.2亿m3。甘井河流域沿线三汇集镇、泰来场等仍然有部分区域由于地势较低、防洪护岸工程设计标准不高,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香山水库建成将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提高忠县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高甘井河沿河城镇防洪能力、助推乡村振兴建设,其建设必要性充分。

香山水库工程位于重庆市忠县甘井河上,是一座以城乡供水、农业灌溉和防洪为主,兼有生态发电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2)型水库工程。挡水建筑物为沥青混凝土心墙石渣坝,最大坝高96m。工程建成后,可满足忠县县城及周边乡镇30万人及40万亩农田灌溉需水要求,年供水规模0.75亿m3,同时可将下游三汇集镇等河段防洪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项目征地5505亩,搬迁20人,规划总投资50.4亿元,建设工期60个月。

10、安江水库

綦江流域洪灾频发,当遭遇藻渡河洪水为主的情况下,通过修建藻渡水库,可使綦江城区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但在遭遇上游支流松坎河洪水为主的情况下,无法根本解决綦江城区防洪达标问题。在上游支流松坎河开展安江水库建设,对提升綦江城区防洪能力、保障渝南片区用水安全、提升中心城区应急供水保障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安江水库位于重庆市綦江区松坎河上,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兼有城市应急备用供水等综合效益的大(2)型水库。水库库容9731,防洪库容2953。通过建设安江水库,可配合藻渡水库联合调度发挥防洪作用,将綦江城区防洪能力由20年提高至50年一遇,同时作为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中骨干水源工程,满足綦江、巴南、江津等区域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项目规划总投资60亿元。

11、六大灌区工程

大型灌区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主战场,是实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的重要举措。但由于田高水低,加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重庆市现状灌区多为中小型灌区,耕地灌溉率明显不足且灌溉水源保证率低,有效灌溉率和实灌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西南五省最低。开展玉滩、金渡、龙溪、平邑、涪琼、大滩口等6处大型灌区建设,对实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优化一区两群农业布局、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新建玉滩、金渡、龙溪、平邑、涪琼、大滩口水库等大型灌区,设计总灌溉面积287万亩,范围涉及大足、荣昌、南川、綦江、江津、巴南、梁平、垫江、长寿、秀山、潼南、铜梁、合川、万州等14个区县。灌区建成后,将大幅提升濑溪河沿岸、渝南片区、明月山片区、梅江河流域、涪江右岸、万州长江南岸灌溉保障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共计新增灌溉面积149.0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6.71万亩。项目规划总投资207.20亿元(不含水库投资)。

12、长江上游干流重庆段防洪达标治理工程(三期)

重庆市长江干流通过多年防洪工程建设,防洪能力明显增强,但仍然存在防洪薄弱环节,巴南鱼洞老城区段、渝中区菜园坝段防洪标准均不足5年一遇,2020年长江5号洪水造成江津、九龙坡、巴南、渝中、江北、涪陵等共计20多万人受灾,财产损失近50亿元,防洪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高。开展长江上游干流重庆段防洪达标治理工程(三期),对完善重庆市防洪体系、提高洪水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治理河长39.3km,包括新建护岸31.9km,改建护岸8.4km,涉及江津区白沙段、九龙坡区西彭段、巴南区鱼洞段、渝中区菜园坝段和长滨路段、江北区郭家沱段、涪陵区李渡段和临港段等8段。工程建成后将全面提升长江干流防洪能力,使白沙镇、西彭镇、长滨路防洪能力提升至20年一遇,郭家沱、李渡、临港提升至50年一遇,菜园坝提升至100年一遇,有效保护人口23.4万,同时进一步改善沿江城区环境,维护消落区库岸稳定。项目征地2648亩,搬迁1568人,规划总投资47亿元,目前项目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计划2024年底开工,建设工期38个月。

13、嘉陵江流域(合川段)防洪能力提升和综合治理工程

嘉陵江流域是长江流域多发暴雨区之一,合川位于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合口,洪水灾害严重。由于受合川特殊的地形条件限制,沿江城镇已建堤防设防标准普遍未达到防洪标准,防洪体系极不完善。考虑到合川区地理特殊性和自身建设的历史性,仅通过单一工程建设或上游已建水库配合调度无法解决防洪问题,需采用外防上拦中分阶梯式防御策略。开展嘉陵江流域(合川段)防洪能力提升和综合治理工程,对完善嘉陵江流域防洪体系、提高合川区洪水防御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实施嘉陵江右岸合川区钓鱼城街道段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河长27km。在嘉陵江流域新建鲤鱼石水库,渠江流域新建光华水库,涪江流域新建盐亭水库,扩建祥凤寨水库,防洪库容达到16.7亿m3。新建渠江-御临河分洪道工程、琼江-青云水库连通工程、涪江-小北海水库连通工程。通过河道综合治理,辅以上游防洪水库调蓄,利用河道分洪,结合洪水预报预警,可使合川区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项目规划总投资约135亿元。

14、三峡库区生态治理工程

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重要战略淡水资源库,其生态涵养功能对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推进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石漠化综合治理以及消落区保护修复等工程对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实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库区生态保护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以维护三峡水库水质、保护水土资源和减少泥沙淤积为重点,建设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及磨刀溪、龙河等重要支流生态缓冲带400km,水源涵养林85km2,推进库区和上游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大力实施坡耕地、坡园地水土流失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0.9km2。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区保护与修复,以保留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综合治理手段实行分区治理,在库区15个区县及主城7区开展滨江生态带建设,治理岸线560km。通过实施三峡库区生态治理工程,将大幅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率,保护生物多样性及耕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项目规划总投资220亿元。

15、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主要江河流域整体性保护不足,部分河湖水系岸线受损,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功能退化等问题日趋凸显。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水系干支流为核心,打造骨干河道为主脉络的生态廊道,对维护河流生态健康,促进水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开展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滨江生态修复带建设,治理河长230km,形成自然生态到人工措施构建的丰富多彩的景观层次,提升城市滨江景观。开展梁滩河、濑溪河、龙溪河等46条重要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治理河长1225km。工程实施后,可使重庆市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河流生态水量得到有效保障,打造成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河湖。项目规划总投资271亿元。

16、重庆市水网智慧化应用工程

重庆数字孪生水网是建设重庆水网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新阶段重庆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字孪生水网工程是重庆水利的核心业务之一,重庆市水网智慧化应用工程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水网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进行全方位数字赋能,提升重庆市水网工程的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水平,是数字孪生水网的核心场景,是加快推进重庆数字水利和数字重庆的重大工程。对物理水网的实时监控、联合调度、风险防范,进而提高重庆水网智能化管理调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建设高速、可靠、安全的通信网络,市级骨干网络带宽到500Mbps以上,县级网络带宽到200Mbps以上,构建北斗、5GIPV6NB-loT等通信体系。利用数字重庆一体化平台,建设水利二级云平台,包括地理信息、BIM轻量化等服务。构建重庆市水网流域L2级数据底板,借助无人机倾斜摄影、BIM建立水网工程节点L3级数据底板。打造实用的水网专业模型平台和知识平台,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治理、农村供水、河湖长制、三峡库区发展、渝水事务”7大核心业务,加强智慧应用,建设调度应用体系。市级统筹规划,区县和建管单位定制化开发应用。制定标准体系,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物理水网与数字孪生水网同步优化,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项目规划总投资26亿元。

17、数字孪生典型流域建设

开展数字孪生龙河、磨刀溪、綦江、涪江、小江、大宁河建设,是数字孪生三峡、数字孪生长江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重庆智慧水利和重庆水网的核心与关键,对实现流域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运行管理,构建重庆市数字孪生水网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以龙河、磨刀溪、綦江、涪江、小江、大宁河等流域河流水系、水利工程为基础,在通信网络、远程集控、计算存储、监测感知等方面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收集、整合、采集、共享数据等方式创建流域L3级数据底板,研发綦江流域模型平台和知识平台,开发綦江等流域防洪应用、水资源管理与调配应用等智慧应用,实现綦江等流域的数字化场景还原、智慧化模拟和精准化决策。数字孪生綦江建设后,将能够实现与实际物理流域的同步仿真运行,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持续迭代优化,为重庆市水网工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和多样化的“2+N”智能应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成为推动重庆市水网发展的引擎。项目规划总投资11.95亿元。

18、数字孪生典型工程建设

新阶段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对加强水库联合调度、精准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以及鹅公、马西、跳蹬、庙堂等4座水库数字孪生建设,对实现水利工程智慧化运行、支撑重庆市数字孪生水网骨干网络调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依托流域已建水文站网分布,完善工程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工程监测感知设备、安全高速的通信网络、工程自动化控制设备和信息化基础环境。基于统一标准,建立工程数字孪生平台,包括L3级及以上层级的数据底板、模型库、知识库等,开发工程安全、防洪兴利、生产运行、巡查管护、综合决策管理的应用体系。数字孪生典型工程建成后,可实现精细化调度与生产管理,优化水资源利用、动态调节水量分配方案、强化工程安全监测预警等,更好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提升水网整体调控能力。项目规划总投资3.46亿元。

(三)实施安排

考虑国家和地方投资力度、项目前期工作基础以及环境移民制约因素等情况,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考虑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优先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近期优先实施安排项目考虑如下:

一是优先实施已列入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重庆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重庆市水利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项目。

二是优先安排重大水资源配置、重要江河防洪治理、防洪控制性枢纽等省级水网骨干工程项目。

三是优先安排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的民生项目。

四是优先安排建设条件成熟、移民环境制约因素不大、经济技术指标较好、建设成效显著、地方积极性高的项目。

综合上述要求,规划项目建设优先等级分ABC三类,A类为规划期(2035年)内优先审批建设的项目;B类为规划期内完善相关工作后审批建设的项目;C类为远期进一步论证适时审批建设的项目。项目建设优先等级详见附表9-1~附表9-6

按照“一主引领、示范带动、重点突破”的思路,2027年前重点推进以下工程,率先构建重庆市水网主骨架和关键结点。

水资源配置工程。完成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金佛山水库及碑口等35座中型水库建设,推进两江互济水资源配置、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大滩口水库扩建、福寿岩水库等工程开工,加快推动长征渠引水、渝南水资源配置、平邑水库、阿依河水库及玉滩灌区等工程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防洪减灾工程。完成跳蹬、藻渡2座大型水库建设,推进金刀峡水库(中型)、凤凰水库(中型)、长江上游干流重庆段防洪达标治理工程(三期)、16条重要支流防洪护岸综合治理等工程开工,完成69条中小河流、91条山洪沟治理,加快推动安江水库、凉水水库、长江干流其他河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等工程前期工作。

生态治理工程。结合两江四岸整治提升工程开展中心城区长江、嘉陵江岸线生态治理,率先开展梁滩河、龙溪河、濑溪河生态廊道建设。

智慧化工程。建设和完善2859个水文站点,开展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鹅公水库、玉滩灌区等209项数字孪生工程建设,推进和綦江、磨刀溪、芙蓉江等17条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基本完成重庆水网数字孪生平台建设。

1


十、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重大任务和重大行动的实施与开展,加快完善重庆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对重庆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本规划实施也会对生态环境形成多层次、综合性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减小或避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质量目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限与环境质量底线。保护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林草植被,维护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改善生态功能;保护与修复河湖岸线空间,维护岸线形态。保护和改善区域水环境,确保水功能区水质达到目标要求,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求;保护河湖生态环境,保障重要河湖生态流量、以及跨市跨区县断面下泄水量;保护长江、嘉陵江、乌江长溪河等珍稀、特有水生生物和重要鱼类的生境、洄游通道。保护流域、区域内各类自然保护地以及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环境敏感区。确保水资源开发与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协调规划工程项目与移民安置、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障移民生活水平。

环境敏感对象。规划工程施工建设将对施工场地及周边产生扰动和占用,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重大水资源调配工程将主要对引水河流水文情势、水生态等产生累积影响,用水后产生的生产生活退水对河湖水环境构成威胁;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尤其是新建防洪水库发挥削峰补枯的调节作用,改变洪水天然过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将推进长江、嘉陵江、乌江、綦江、涪江等生态廊道建设,水安全综合管理得到强化。但相关工程可能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生态保护红线区及重要湿地、鱼类三场等重要生境,对生态敏感保护目标构成一定影响,需要在工程环评阶段准确识别相对关系,采取有效措施规避或减免生态环境不利影响;主要是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涉及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平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忠县金华山市级森林自然公园;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涉及重庆巴南桥口坝国家森林自然公园、綦江通惠河国家湿地公园及綦江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甘泉水库涉及开州雪宝山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福寿岩水库涉及中山鹭类自然保护区、江津湿地自然保护区;香山水库涉及忠县三汇河市级森林自然公园、忠县石黄市级森林自然公园等。

(二)规划符合性分析

规划在多规合一的引领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重庆市水安全保障进行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符合国家、重庆市法律法规、发展战略以及相关规划部署。

与发展战略的符合性。规划紧密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的战略部署,以及重庆市立足两点打造两地实现两高的战略要求,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统筹推进城乡供水、防洪减灾、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重庆水网,为重庆经济社会和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规划以国家、重庆市相关法律法规,已批复的规划为依据,充分衔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以及相关行业规划等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做到水安全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土空间目标、城乡发展目标、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相协调。

三线一单的符合性。规划实施可能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项目均属于防洪、供水、灌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水生态修复类项目,不属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禁止项目。规划项目设计阶段应进一步优化选址选线,尽量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敏感区,确实无法避让的应严守禁止类活动的管控要求,履行相关手续。规划项目本身不属于污染类项目,不会影响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且规划的实施有利于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符合环境质量底线的要求。用水总量控制符合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的控制要求,有效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水环境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规划方案总体符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

(三)主要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很高,本规划实施将不可避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水文水资源影响。水资源配置工程会对水资源时空分配产生一定影响,提高下游农业灌溉和工业、城镇用水保障程度,有利于优化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通过疏导、沟通、引排、调度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或改善江河湖库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形成互联互通、活水通畅的区域河网,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规划水源工程实施后,天然河道将变成由数个规模和调节性能不一的水库、减水河段和未开发河段组成的不连续水体;河流水位被不同程度地抬高,纵向呈梯级分布,水面面积增加,库区水体流态由急流态转为缓流态。水库的调蓄作用改变了河流干支流天然河道径流量的时间分配,枯水期流量增加,汛期流量减少,但对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的影响不显著。

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主要工程施工会对水环境产生短期不利影响,规划年各片区供水量增加将相应加大城乡生产、生活废污水产生量,对河流都市型河段,及城镇和农村所在河段构成水质威胁。水库建成后,库区水流减缓,自净能力降低,使污染物降解速率变慢,并且水库承担有供水和灌溉等任务,导致下泄水量减少,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减弱,可能对局部水域水质造成影响,但规划梯级调节能力弱,对库区及下游河道水环境影响不大。规划在都市型河段、城镇型河段、农村型河段布置生态廊道提质升级、河段保护修复措施、面源污染治理措施等,可营造生态岸线、维持河道自然形态和自然岸坡,有效提升河流水质净化能力,同时通过实施的河流水系连通及生态补水,改善河流水力条件,可明显改善主要河流及城镇内河湖的水质状况。

陆生生态影响分析。防洪、治涝和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将提高流域的防洪和排涝标准,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对陆生动植物的不利影响。规划拟建的梯级电站和水库工程蓄水淹没、工程占地和移民安置等将造成陆生生境局部受损,但影响范围总体较小,对流域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类型、结构和分布影响小,流域野生动物总体分布基本维持现状。规划工程施工期间会对施工区及其周边的野生动物产生一定惊扰,可能导致其在工程涉及区的分布数量暂时性下降,但由于野生动物具有一定迁移能力,且周边多分布有适宜生境,因此对其生存影响不大。

水生生态影响分析。规划工程实施后,河道沿岸带护岸和建堤占用部分河床或岸滩,河道沿岸带基质变化,河道横向连通性受到一定影响。该类规划实施对鱼类资源的影响有限。水库建设和梯级开发规划实施后,大坝阻隔使水生生境进一步破碎化,库区将由流水生境向缓流河道或静水湖泊生境转化,并将进一步加剧阻隔效应,影响坝上坝下鱼类交流,部分河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将被淹没,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繁殖将受到较大影响。鱼类栖息生境的改变将影响其分布范围,继而影响部分江段的生物多样性,流域鱼类种类结构将有所改变。规划实施将在现有水库建设和梯级开发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基础上起到一定累积作用。

(四)规划合理性分析和优化调整建议

水资源配置方案。规划水资源配置方案总体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管控要求。鉴于规划新增灌区面积较大,建议规划实施时结合重庆水土资源条件及相关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论证灌区规划布局、规模及水资源配置方案,突出灌区高效节水灌溉及面源污染防治。

规划工程布局。规划实施过程中应结合生态敏感区及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对工程规模、选址选线等进行优化,规避环境敏感区,采取有效措施减免或减缓不利环境影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敏感区的,与相关保护要求存在不协调之处,规划布局方案需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敏感区管控要求进一步调整。切实将水资源开发利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河湖治理工程应留足行洪通道和水生态空间,不得束窄河道,对违法违规侵占河道的应限期整改,并与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减少对河滨带的破坏,对生态影响较大的已建硬质护岸工程,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化改造。

(五)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

规划方案要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制度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严格落实三先三后原则,优化工程设计,加强环境风险管控。针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对策措施如下:

严守生态空间管控要求。依法依规避让各类自然保护地以及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环境敏感区,如确实无法规避的,充分论证工程建设影响,履行相关行政许可手续,强化减缓和补偿措施。工程建设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应加强专项论证,优化工程设计,严格依法落实保护要求,从源头上规避工程对生态敏感区的不利影响,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征求主管部门意见,办理审批手续。

优化工程设计。水库工程要明确生态流量目标和调度要求,对大型水库低温水下泄采取分层取水措施,通过加强治污、截污措施保护库区水源地水质,通过采取适宜的鱼类保护措施等保护珍稀特有鱼类。引提调水工程要满足三先三后的要求,深入研究可调水量及调水过程,提出下游用水对调水的限制条件,严格落实调出区和调水沿线的各项保护措施。防洪工程要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需要,采取生态友好型的工程方案、材料和施工工艺。

加强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在实施的不同阶段要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验,分析实际受到干扰的敏感区的影响程度以及水体水质类别等,及时掌握环境变化;在不同阶段要对提出的措施进行检验,检验措施是否已经落实,落实的效果和未落实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六)综合评价结论

规划综合考虑了重庆市水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统筹协调了主要河湖生态保护与开发治理的关系。规划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立足于解决现有的涉水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全面提升流域防洪减灾能力。但规划方案实施不可避免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通过采取相应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规划实施的不利影响可得到控制和减缓,不存在重要的环境制约因素,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规划总体是可行的。

1


十一、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明确有关部门组织分工,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细化工作安排,加强监督检查,实现清单化闭环管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水利部门牵头,做好与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林业、气象、审计、监管等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协调沟通,建立水利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及时研究、解决重庆水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好水利建设投资、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和移民安置等相关工作,系统推进规划实施。

(二)强化前期工作

建立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健全前期工作质量评价制度,积极推行前期工作市场准入和审查审批终身负责制,优化审批程序,加强技术审查,严格执行有关强制性标准和规程规范,保证前期工作经费投入。细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移民征地方案、节约用水方案、水土保持方案、水资源论证方案和防洪影响评价等分析论证,确保项目前期工作质量、深度和进度。妥善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国土空间调整、生态环境制约、移民征地落实、区域水量分配、利益冲突协调等重大问题,合理确定建设方案,科学有序实施。

(三)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保障机制,扩大资金来源。紧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在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争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探索采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盘活水利投资。利用信贷等政策措施为水利融资提供便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和运营管理,构建稳定、多元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多层面、多渠道筹措落实水利建设资金。

(四)加强法治保障

持续优化重庆水法规制度,丰富立法储备项目,不断推进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节约用水等重点领域法规规章提档升级,为重庆水网建设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大力提升水行政执法效能,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以数字赋能优化水行政执法装备,建设水行政执法基地,持续深化落实“四项机制”,会同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部门,不断壮大水行政执法力量。积极创新法治宣传方式,申报创建水法治宣传基地,丰富宣传载体,拓展宣传领域,为重庆水网建设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五)加强科技支撑

以重庆水网建设需求为导向,针对水网体系结构复杂、关联要素多、不确定性影响叠加等问题与挑战,开展水网体系布局、施工风险与控制、功能融合、资源调配、效应推演等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发,突破水网构建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瓶颈。加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开展遥感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全景式模拟规划方法、多目标动态优化调控理论等在水网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提高重大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和决策水平。全面推行水库、灌区等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加快水网建设相关领域科技人才培养和实践锻炼,打造领军人物和专业化科研技术创新团队,为建设重庆水网提供人才支撑。

1


[1] 《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构建以主城都市区为引领,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为支撑的“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

[2]2021年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中生态用水量为1.64亿m3,其中包含市辖区河湖补水0.051亿,将其扣除后作为现状年生态用水量(1.59亿m3)。

[3] 根据《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成果,“三带”是指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生态涵养带,“四屏”是指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生态屏障,“多廊”是指重庆是境内多条平行山岭及次级河流,“多点”是指重要独立山体及大中型水库。

[4] 根据《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成果,“一核”是指三峡库区核心区生态涵养区,“四区”是指大巴山生态屏障区、武陵山生态屏障区、大娄山生态屏障区和丘陵谷地生态品质提升区。

[5].新增总库容28.39亿m3中,以供水为主大中型水库23.84亿m3,以防洪为主大中型水库4.55亿m3

[6].新增兴利库容21.49亿m3中,以供水为主大中型水库18.19亿m3,以防洪为主大中型水库3.30亿m3

[7].新增防洪库容2.23亿m3中,以供水为主大中型水库0.84亿m3,以防洪为主大中型水库1.39亿m3


文件下载:重庆市水利局关于公开征求《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全国水利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