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院士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二期工程明渠截流前
验收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汪部长和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专家和同志们:
长江三峡二期工程明渠截流前验收会议已完成所有任务,即将闭幕。方才张基尧副部长宣读了验收鉴定书,举行了签字仪式,汪部长作了全面总结和重要讲话。我此刻的心情是无比欣慰、万分激动,除了愿借此机会向全体三峡建设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由衷敬意外,脑中一片空虚,已经想不出再说什么话了。但会议领导一定要我说几句话,我勉强说几点个人感受和体会吧。因为心情过分激动,言不达意,甚至有些语无伦次,望大家原谅。
一、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验收我参加过几次工程验收工作,这次验收非同寻常,它是对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修建在长江上的三峡枢纽二期工程的验收,是由国务院主持、验收委员会主任是吴邦国副总理。我们的枢纽工程验收组由汪部长亲任组长,成员是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和高级专家,规格之高,前所未有。还专门成立专家组,在全国聘请了几十位各专业的一流专家,提前进场,进行技术预验收,为验收组提供讨论依据。我深信,国务院会很快批准“验收鉴定书”,下达明渠截流令。正像当年中央下达渡江令一样,英勇的三峡建设大军即将全面进军,再次截断滚滚长江。从此以后,巫山云雨,尽入仙囊。每年流经三峡4500亿长江来水,将按照科学的调度,拦蓄和宣泄,千秋万代发挥防洪、通航、发电的效益。从中山先生起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将在我们手中化为现实。总之,不论是从验收工作的意义、规格和工作的全面、深入而言,都是工程建设史上少见的,这一切,在我脑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我说,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验收。
二、一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答卷
这次验收,从专家组到工地算起,已进行了11天。其实,早在一年前,总公司和各参建单位就着手准备,动员的人力、物力难以统计,准备的文件资料汗牛充栋。进行了安全鉴定和三峡破堰进水前的阶段验收。专家组成立后,不少领导和专家已多次来工地研究、调查、讨论协调。所有这些,为做好验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我对专家组工作说几句话。专家组进场后,全体专家确实做到了全力以赴,夜以继日,有的同志往往工作通宵。他们深入调查,提出质询,研究问题,反复讨论。受验单位全力配合,要啥给啥,毫无保留。正是由于这样紧密无间的协作,使专家组能从无数单元工程项目和问题中,从浩如烟海的数据资料中,理清头绪,抓住重点,深入分析,统一见解,提出各专业组的报告,再形成综合报告。对二期工程受验部位作出了全面、客观、明确的评价和结论,意见完全一致。我在专家组第一次全会上强调过:我们的工作要经受得起历史的和自然的考验,意思是提请专家要独立思考,谨慎从事。最后,全体专家态度鲜明地签下名,表示他们完全赞同意见书,肯定所作的结论。我可以代表专家组向大家表态,我们对签过字的文件负责,我们相信它经受得起考验。因为我们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我们也相信三峡建设者们的能力和责任心。如果说有点遗憾,就是文字不够优美,篇幅也大了点。这没有办法,谁叫三峡工程这么大,项目这么多,必须说的话就这么多,很难再割爱了。
专家组的综合报告经验收组再次深入讨论修改形成的验收鉴定书,更加完善。我认为这是一份对二期工程作出全面客观评价的好文件。不要看轻这一万多字的文件,“字字看来都有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里凝聚的是全体三峡建设者十年奋战中付出的心血、汗水、青春,甚至生命,它将作为宝贵的文件永远保留在三峡建设史的长卷之中。三、验收吹响了最后一战的号角
验收的通过,不仅是对上一阶段工作的总结,更是开展下一阶段战斗的冲锋号。国务院截流令一下,我们马上面临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截断明渠、抢建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这是最后一场硬仗,打赢它,就没有更大的障碍了,但这确实是一场考验人们意志和能力的硬仗。土石围堰的截流落差之高、工程量之大、工期之紧、防渗墙施工之难,大家都能理会,尤其困难的是只准提前,绝不容许拖后,否则将进退两难。至于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是个什么概念?我在50年代参加号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工程的建设,新安江大坝高105m,长不到500m,137万方混凝土,从56年干到60年,还是号称高速度的。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高115m,长580m,光二期就有110万方混凝土。换句话讲,我们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浇完一座新安江大坝,把当前的世界记录远远抛到后面。好在工地已做好充分准备,专家们的结论是:方案可行、准备就绪。我在这里补充一句,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要选用风险较小的方案,多做些应付意外的准备,总之是“宁右勿左”。在这种刀口上要舍得投入,宁可事后证明是过虑了。目的只有一个:务求一战而胜,不出意外。
同志们,我再重复一句:这是最后的、无退路的、又一次的世纪之战。我们要为能参加这样伟大的战役而自傲,要通过这一场硬仗再现三峡人的志气和能力。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已取得举世瞩目的胜利,预祝在明渠截流中再取得举世震惊、全国欢呼的伟大胜利吧。四、验收号召向更高的境界攀升
在验收鉴定书中有许多“符合规程规范”,“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作为验收文件,必须这么写,好像毕业证书中写明学生学习期满、考试合格、准予毕业一样。要指出,这只说明工程已满足必要的条件,并没有给出定量的指标,而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最高标准——国际第一流水平。
现在我们离开一流水平还有差距,验收鉴定书上对一些缺陷、事故的结论是:经过处理后满足设计要求。这是符合实际的,确实不存在隐患,但终究是心头一个疙瘩。譬如说,对上游坝面裂缝已做了十分细致的补强加固——我看有些地方是过点头——确实不会对工程和运行安全有任何影响。但能以此为满足吗?在三期工程中是否还要再出裂缝,再来灌浆、嵌缝,浇一块防渗板呢?我建议把较大的缺陷、事故作为三峡工程的耻辱,我们要“誓雪国耻”!
三期工程的质量一定要更上一层楼。建议通过验收,把缺陷、事故分门别类统计研究。科研、设计、施工、管理同志要结合起来,下功夫,找原因,定措施,消灭它。三期工程中能不能不再出现较大裂缝、气泡,不再发生架空、串通,不再频繁出现“顽症”,灌浆队只准灌地基不准灌混凝土,能不能做到?很难。但如果全体职工都真正的行动起来,共同努力,还是大有希望的。
我提三条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落实质量保证体系,提高监理水平,加强监理工作;二是依靠科技进步;三是提高一线职工的素质。前两条过去常常讲,当然重要,今后还要强调,但这是上层建筑。如果作为基础的一线工人素质低,譬如说,是些无经验的民工、文盲,能搞得好吗?监理毕竟不能代替施工,好质量毕竟是干出来的,不是监理出来的。验收鉴定书的建议中有“加强一线员工培训”八个字。如果施工梯队素质高,特别是有一些鲁班一样的人物,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经验,身怀绝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团结工人、起核心带头作用的高级技工,就能起到从根本上提高施工质量的作用。遗憾的是,这样的工人似乎愈来愈少,老的退了,年轻人尚不成熟,而且不屑于此。现在建筑市场竞争剧烈,许多企业在招聘专家、打造广告、进行公关活动等方面很下功夫,能否也花些精力,在“留住鲁班,发现鲁班,培养鲁班”上下些功夫?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也同样需要更大量的高级技工,需要千千万万的现代鲁班,要给他们以应有的地位和报酬。施工企业的领导们,能否思考一下?
总之,二期工程的缺陷一定要消除,三期工程的质量一定要飞跃,在验收鉴定书中和专家报告中提了些建议,请总公司与参建各方认真研究采纳。五、建成三峡,为振兴中华的大业奋勇博斗
同志们,三峡工程总工期长达17年,现在已度过最艰难的10年,虽不能说胜利在握,但确实是曙光在望了。明年蓄水、通航、发电的果实已伸手可及了。一想到这点,相信每位同志都心潮澎湖,激动万分。
我已走过75个年头,回首前尘,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国的苦难太深重了,受人宰割的历史和走过的弯路太长了。所以特别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现在中国已“重要得令人无法轻视,强大得令人不敢欺凌”。可是祖国还未完全统一,国力仍不够强大,国际霸权还在欺压我们。我们一定要在新世纪中彻底翻身。中国人口占全球1/5,就应该创造1/5的世界纪录,1/5的创造发明应该是中国人完成,诺贝尔奖获奖者应该有1/5是中国人,中国的产值应该占全球的1/5,这不是过高要求吧!我认为当前的头号任务就是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为实现国家民族的振兴奋力拼搏。只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竭尽全力,这个神圣目标就能达到。作为三峡人来说,就是干脆、利索、漂亮地打赢三期工程这一仗,取得三峡工程建设的全面胜利,这就是我们对振兴中华的实际贡献。最后,请允许我说几句毛主席当年讲过的话:我们正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同志们,胜利已在向我们招手,历史等待着我们谱写,努力吧!谢谢大家!
二OO二年十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