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走进水利
  • 您当前的位置: 重庆市水利局 > 专题专栏 > 河长制及水生态> 通知公告

    大宁河

    日期:2017-08-07

    大 宁 河


        长江左岸支流,古称盐水、昌江、高峰河,又名巫溪,自宋代置大宁监后称大宁河。河长162千米,流域面积4170平方千米,总落差1648米,多年平均流量136立方米/秒。

        1.流域概述
        1.1流域范围
        大宁河流域处于重庆市东部,东邻沿渡河,北连汉江水系,西接梅溪河、汤溪河,南与长江干流相邻。流域呈不规则的斜长形,地跨重庆市巫溪县、巫山县。
        1.2河流水系
        大宁河发源于重庆市巫溪县西北大巴山南麓,于巫山县城东汇入长江。河长162千米,平均坡降约10.5‰。河源至巫溪县两河口为上游,河长72千米。两河口以下为下游,河长约90千米。流域水系呈树枝状,主干明显,但枝杈分布不均匀。中上游分支主要在干流以西,大致呈东西向平行排列。
        大宁河有流域面积大于400平方千米的支流4条:左岸的东溪河、杨溪河、马渡河,右岸的后溪河;100~400平方千米的支流4条:左岸的汤家坝河,右岸的柏杨河、长溪河、桥头河。
       1.3气候水文
        气候  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低山区冬暖夏热,中山区夏秋多暖,高山区夏凉冬冷,具有典型的“一山兼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3~18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42.1摄氏度(1990年),高山区极端最低气温-25.8摄氏度(1977年)。巫溪气象站多年平均气温17.5摄氏度。
        降水  流域降水量随地势垂直梯度分布明显,高山地带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于1400毫米,而河谷地带为1000~1200毫米。巫溪县建楼站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1744.8毫米,最大年降水量2708.6毫米(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652毫米(巫溪站1997年)。4~10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90%左右。其中7月最多,占16%左右。
    暴雨、洪水 流域处于大巴山暴雨区,暴雨中心分布在上游一带。大暴雨多集中在6~7月。据统计,流域每年均有6小时雨量超过50毫米、日雨量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发生。1994年后溪河建楼站6小时雨量达180毫米,12小时雨量达300毫米,24小时雨量达331毫米。巫溪站实测最高水位213.32米,相应最大流量为3430立方米/秒(1998年7月);调查历史洪水水位为216.53米(巫溪站1869年)。
        水质  流域上游植被较好,水质能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中下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多年平均含沙量56.6公斤/立方米,年均输沙量178万吨。
        1.4地质地貌
        流域上游位于渝、鄂、陕交界处大巴山西南坡,下游处于巫山山脉,呈高中山峡谷地貌。中上游又大致可分为构造溶蚀(侵蚀)地貌和溶蚀—构造地貌两个亚区。域内地势高峻,山峰起伏,层峦叠嶂。干支流除少数河段河谷较宽,在下游有少量沿河平坝外,大部分为狭窄的峡谷,河谷深切,临河山岭相对高差一般在1000米以上。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东部高于西部。在中段西南,由北向南为各条呈东—西走向的平行山脉。各支流相间于山脉之间,山岭顶部一般存在侵蚀平坝。流域内的山脊大都有风化侵蚀的漏斗状溶洞,坡脚、山腰随处可见地下水露头,雨洪季节飞瀑奔流,枯水季节潜入地下。在巫溪县城西南的上磺镇、古路镇一带,有一集水面积约70平方千米的山丘坝子,枯水期其各支沟、溪流汇集后,在古路镇龙王村(龙王庙)附近暗流注入溶洞,洪水季节明流亦在龙王村附近垭口排入小支流归入大宁河。
        1.5自然资源
        水利资源  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2.9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565.46兆瓦,技术可开发量423.24兆瓦,经济可开发量370.08兆瓦。
    旅游资源  大宁河风景秀丽。尤以山奇、水秀、石美、峡幽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俗称“小三峡”著称于世,是重庆市十佳旅游景点之一、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森林资源 森林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段,系中低山的亚热带常绿阔叶业林区。林产品以松、杉、柏木为主。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等多种珍稀树种。
        矿产资源 主要有煤、铁、磷、盐卤、石灰石和大理石等。已探明盐卤储量8.4亿立方米。
        特色资源  主要有烟叶、茶叶、核桃、香菌和党参等。
        1.6自然灾害
    大宁河流域洪旱灾害频繁,尤以暴雨洪灾为重,洪灾主要发生在地势较平缓地区。冬干伏旱也频繁发生,俗称“十年九旱”。如《巫溪县志》记载:“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天大旱,绝种粮,人相食”; 1999年持续大旱112天,11人死于找饮水途中,13762人染上了肠胃病(因饮水不洁)、红眼病,并引发了已近灭迹的‘二号病’。自1801~1998年的198年间,发生特大洪灾17次,平均约每12年一次。1950年以来,流域内发生洪涝灾害18次,平均约每3年一次。《巫溪县志》记载:“同治六年(1867年)夏,阴雨数旬,溪水陡涨十余丈,羊桥坝田淹月余,田谷尽腐,(大宁厂)盐房冲去井灶,居民九十余家,毙命亦多”。“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大水穿城,冲走北门城楼,沿河城墙倒塌200余丈,民房尽毁,死伤无数”。1998年7~8月,连遭两次洪涝灾害的袭击,低洼平坝尽成泽国,房屋倒塌、道路冲毁、通讯中断、水利设施多数被毁、企业瘫痪,县城主要街道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流域内也是山地灾害多发地区。如1987年9月、1988年1月,巫溪两次岩崩和滑坡,共损毁房屋和农舍50多间,死亡124人。
        1.7治理开发
        流域地处山区,山高陡坡,水资源丰富。由于地形、交通、经济社会等原因,各地因地制宜地兴建各种小型水利工程。据《巫溪县志》记载:“民国28年(1939年)成立羊桥水利委员会,专司消水调疏浚之职”。1957年以来,流域内持续地开展水利水电建设;贯通大泉山排洪隧洞,根治了羊桥坝洪患灾害;整治巫溪县城防洪河堤,使县城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兴修双通调蓄水库和孔梁水库等。至2006年底,建成中型水库1 座、小型水库5座,有效灌溉面积 4775公顷。
        1995年以来,对大宁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力资源开发分别进行了规划。干流规划7级开发:天元1号电站、天元2号电站、中梁水电站、下堡水电站、西宁水电站、剪刀峡水电枢纽、庙峡水电站。流域内大部分为石灰岩构造,喀斯特溶洞发育,大多数河段水电开发受地质条件限制。至2006年底,域内建有小水电站64座,装机容量20.8万千瓦。
        过去大宁河曾是流域内唯一的运输通道,因滩多、水浅、流急、洪枯水位变化大,只能行驶一种叫“神驳子”的特制小木船,形如柳叶,又名“柳叶舟”。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逐步被机动船替代。现在,巫溪西宁至巫溪县城19千米河段,可通航2~4吨木船,巫溪县城至巫山县城河口72千米河段,常年可通8吨以下机动船。

        2.流程纪实
        2.1上游
        大宁河上源分东溪河、西溪河两支。按“河源唯远”的原则,西溪河为正源。西溪河河源至两河口为大宁河上游,河段长约72千米,比降甚陡。西溪河上源称龙谭河,发源于高楼乡新田坝,东南流至高楼。河源至此19千米,其间有多段季节性河流,“春夏雨发,山洪暴涨;冬令水涸,汩汩细流,时出时没,多为干河” 。折向东流,过镇江、天元,至中梁龙头嘴,以上河长约46千米。左纳汤家坝河,发源于和平乡大、小龙洞,河长约45千米,常年河水丰沛。两河汇合口以下称西溪河。东流至中梁镇,入在建中梁水库,总库容9685万立方米,装机容量75兆瓦。出库过宁桥,转南流至沈家,又转东流,至两河口左纳东溪河,河长60千米,流域面积545平方千米。
        上游两岸山岩陡峭,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清澈,气温寒凉湿润。沿程纳19条傍流溪水。河槽以砾石、卵石为主,河床基本稳定。上游植被良好,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有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大鲵栖息。
        2.2下游
        两河口以下至河口为下游,称大宁河。河长约90千米,平均比降约3‰。过两河口折南流,至宁厂镇,右纳后溪河,河长75千米,流域面积520平方千米。后溪河上有宁厂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46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3.7立方米/秒。宁厂古镇有数千年制盐历史,镇北宝源山有天然盐卤泉,是我国早期制盐地之一。至双溪溶洞进入剪刀峡,峡长11千米。西岸剪刀峰平地突兀而起,高耸数百米,有“蓝天云彩任裁剪”之称。峡内有高家寨、仙女洞、双溪溶洞群等溶洞。南流有巫溪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200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70.2立方米/秒,水位变幅7.8米。至巫溪县城东,右纳柏杨河,河长37千米,流域面积342平方千米。巫溪县夏商属荆州之域,秦时设巫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大宁县,因与山西省大宁县重名,1914年更名为巫溪县。巫溪县城下游5千米入庙峡,峡长6千米,宽约30~70米,谷底溪水涌流,两岸峭壁对峙,奇峰异石,誉为“大宁河诸峡之冠”。又南流为巫溪县、巫山县界河,过花台转东流,至龙溪镇,右纳长溪河;过石板滩,入巫山境内,右纳桥头河。过龙洞,转南流至七里,有大昌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289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83.7立方米/秒,水位变幅8.1米,实测最大流量4460立方米/秒(1958年)。又南流至大昌镇。大昌镇古镇,自战国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始设巫县以大昌为县城,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水经注》中所提的秦昌县治所。大昌民居和距大昌镇约2千米的双堰塘古墓遗址均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昌镇至龙门峡口俗称“小三峡”, 全长约60千米,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过大昌转东流有一河曲,至两河口左纳杨溪河,河长36千米,流域面积480平方千米。又转东南流过桃峰,左纳马渡河,河长41千米,流域面积506平方千米。马渡河下游有三个峡谷—三撑峡、秦王峡、长滩峡,被称为“小小三峡”。长约15千米。峡内山秀如黛,水碧如玉,飞瀑飘雾,清幽无限。复流右纳龙雾沟,至涂家坝进入滴翠峡。峡长约20千米,峡谷两岸钟乳石遍布,石石滴水,处处苍翠,故名滴翠峡,是小三峡中最长最美的峡谷,有摩崖佛像、登天峰栈道文化历史遗迹。峡中有一如斧劈刀削的赭红色绝壁,高愈300米,连亘数千米,阳光洒于岩壁上,通体赤黄生辉,颇为壮观。过双龙,至太平滩入巴雾峡,又称铁棺峡,峡长约15千米,峡内山高谷深,云雾迷蒙,钟乳密布,怪石磷峋。峡东一处绝壁石缝中放有一具黑色的战国濮人悬棺。至乌龟滩出峡,石滩接踵而至, “一里三湾,湾湾见滩”,其中 “银窝滩” 为大宁河第一险滩。再西流入龙门峡,峡长约4千米,两岸峰峦耸立,绝壁摩天。左岸岩壁上,有一清泉流入河中,人称“龙门泉”;右岸绝壁上可见一方方的石孔,乃古栈道的遗迹。距龙门峡口1千米处,绝壁对峙,高峡束口,天开一线,形若一门,故有“小夔门”之称。两岸绝壁之上横卧一座跨度为122米的箱形拱桥,距河面102米。过龙门峡,至巫山县城东汇入长江。
        从宁厂镇至巫山龙门峡口有大宁河古栈道遗迹。据史料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建修,系以竹笕引宁厂盐水至巫山之用。后因引盐工役被废,便作栈道之用”。龙门峡右岸崖壁上,距河面约15米处,依次排列着匀整、方正的石孔,口径约20×20厘米,孔深约30厘米。岩壁上已发现的方孔有6800多个。据考察,除此以外,北上的各条支流均发现有类似的古栈道遗迹。

    来源:中国河湖大典

    编辑:付琦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