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由重庆市河长办、重庆市水利学会主办的“河(库)长制与水文化”专题研讨会在合川举行。来自河长制湖长制和水文化领域16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河长制湖长制的建立与深化、重庆水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点赞:重庆市河长制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据介绍,自全面实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我市建立了三级“双总河长”架构和四级河长体系,实现了5300余条大小河流、3000余座水库“一河(库)一长”全覆盖,并持续推进“一河一策”和“一河一档”。河湖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景象逐步显现,河湖面貌呈向好态势。
研讨会上,中国水利工程协会会长孙继昌介绍了河长制湖长制的建立、推行和深化情况,并为我市河长制工作的开展点赞。孙继昌说,重庆市河长制工作的开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也得到了水利部的充分肯定。他说:“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河长制湖长制的建立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水资源,水环境,管理水域岸线,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生态,起到执法监督的作用。”
孙继昌认为,虽然现在已全面建立河长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河湖管理保护任务艰巨,任重道远。河湖管理保护积累的问题较多,近期要抓住主要矛盾,针对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实施专项行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还河湖以宁静美好,清水绿岸,和谐自然,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建议:保护开发水文化资源 讲好水故事
“重庆因水而生,‘水’作为它的文化符号,融入于重庆25个行政区县的地名中,占66%以上。全市带‘湾’的地名多达85714个。” 中国水利博物馆宣教处处长、水利部水情教育专家涂师平说,重庆是一个江城,在古代称为“江州”、“渝州”。取“江州”一词是因为有长江水流经,取“渝州”一词是因为有“渝水”(嘉陵江古称)环抱。对河长制和巴渝水文化如何结合,涂师平有他自己的独特看法:将水文化融入河长制工作中。他说,想要更顺利地开展河长制工作,提升治水工程的文化品位、旅游效益,提高公众对水的认识,就要保护好、利用好水文化遗产资源。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水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化的成功案例。”涂师平说,建博物馆是保护和利用水文化遗产的最好形式,重庆还有很多资源可以建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博物馆,比如重庆火锅博物馆、重庆桥梁博物馆、奉节长江诗文化博物馆等。
涂师平表示,重庆还可以从人文景观开发、创作雕塑雕刻艺术品、探索综合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等方面入手,探索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并通过策划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讲好重庆水文化故事,使水文化遗产资源转变为生态文明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经济转型资源。“比如重庆纤道、三峡水道文化线路,就包含着镇水文化、古桥文化、古船文化、航灯文化等内容,可以开发出许许多多的不同主题游览线路。”
举措:水文化融入河长制 实现可持续治水
重庆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而三峡库区是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维系全国35%淡水资源涵养和长江中下游3亿多人饮水安全。深入推进河长制,实现治水可持续显得尤为重要。
重庆市水利局党组成员谢飞说,水文化既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前景的科学领域,也是保护水环境、实现水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将水文化融入河长制,将成为化解水危机,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持良好水环境的重要因素。
“河长制工作不仅是面上的治理,更是质上的提升。”谢飞表示,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美的水生态环境,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水文化这个关键手段的加入。
谢飞指出,“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水文化作用,加强水文化建设,抓好与水文化的融合,创新开展河长制工作,推动河长制工作走深走实,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着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会议对优秀论文作者及获组织奖单位进行了表彰,优秀论文作者就河长制推进过程中的水文化需求、水文化对于建设重庆“山水城市”的功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探讨;专家学者们还来到合川市赵家渡生态堤防了现场调研。
考察:打造现代水利工程助力城市品质提升
下午两点,参与会议的专家学者一行人赶往合川市赵家渡生态堤防进行现场调研。赵家渡防洪护岸生态治理综合工程,荣获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殊荣。这是重庆市江河治理工程获得的首个全国性奖项。工程整治岸线全长2.35千米,建设面积21.38公顷。工程引入自然、生态和亲水的治河新理念,并因地制宜,结合“海绵城市”的治水新理念,打造出一个集防洪排涝、文化展示、休闲游览、涉水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现代化水利工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群众对城市环境和品位的需求,特别是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专家们一致认为表示保护好水环境,才能发扬水文化。现在合川正在把水文化体现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中,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实力。打造水文化精品工程,水文化与旅游充分结合,互相借力,构建支撑,开发利用水文化资源为重要旅游线,提升合川的文化旅游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