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报道
8月的重庆,骄阳似火。
丰都县沱沱坝水库施工人员正在进行输水管道施工;巫溪县石峰村水管员王良万正在用工具修补水管;璧山区正兴镇大面坡村赵代彬正在家中做饭,他对近期用水稳定性的提升夸赞不已……这与水相关的一幕幕幸福场景正在山城真实上演。
自全面打响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脱贫攻坚战以来,重庆市水利局把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保基础惠民生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目前,全市基本建成以规模化供水工程为主、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为辅、分散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全面解决184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推动农村饮水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
建设水源工程,下好破局“先手棋”
重庆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地、丘陵,喀斯特地貌突出,呈现典型的“人在高处走,水在低处流”的特征,虽有丰富的过境水,但开发利用难度大。
重庆市委、市政府2018年启动实施了水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规划投资1200亿元,实施185个重点水源项目。目前全市建成水库3076座,总库容约126.1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8座、中型水库103座、小型水库2955座,全市水库年供水能力约27亿立方米。
重庆市农村饮水保障工作先后经历“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三个阶段。市水利局紧紧抓住国家分期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契机,累计争取各类资金189.24亿元,加快补齐农村供水设施不完善的短板。
在2004年以前的“饮水解困”阶段,保障了饮水困难地区245万人“有水喝”;2005年到2015年的“饮水安全”阶段,解决了182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消除高氟水、苦咸水、水质铁锰超标等饮水不安全问题;在2016年至2020年的“巩固提升”阶段,特别是2018年以来,重点支持修建水厂、蓄水池、改造供水管网和配套净化、消毒设施等,持续改善农村居民饮水条件,覆盖受益人口1285万人。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农村供水工程44.9万处,覆盖农村人口2350.6万人,集中供水率达88%,自来水普及率达86%,农村人口供水入户比例达到97.5%,农村供水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加强运行管护,打好监管“组合拳”
农村饮水工程持续造福民生,三分靠“建”,七分靠“管”。重庆2017年正式实施《重庆市村镇供水条例》,成为全国最早制定农村供水条例的8个省市之一。但部分供水工程缺制度管、缺人管、缺钱管的“三缺”现象仍然突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的运行管护更是难点。市水利局紧紧围绕“管”字做文章,确保出效益。
2019年,重庆在13个区县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试点,探索建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落实农村供水工程管护区县政府主体责任人、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人、供水工程管护责任人“三个责任人”,公开2700余处千人以上供水工程管理单位、责任人、服务电话和监督电话等信息,规模化供水工程全部实行企业化管理,近3万处千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落实了管护责任人,800余个管水员公益岗位在贫困区县落实;加快推进农村有偿供水机制建设,梁平、荣昌区集中供水计量收费率达100%,全市千人以上工程水费计收率达91%;建立运行管护经费财政补贴机制,2019年以来积极争取将维修养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同时,重庆市水利局建立分区域水质检测季检制度,发挥市水质监测中心和35个区县水质监测中心的作用,加强行业内部水质监管,督促区县按规范进行水质监测。
实施动态监管,当好脱贫“排头兵”
重庆市水利局建立了“区县排查、行业核查、市级督查”的动态监管机制,全覆盖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年初以来,对近千个乡镇(街道)9000个村(社)开展全面排查,重点排查饮水安全达标、工程运行管护、群众反映问题查处情况;派出19个工作组,对18个贫困区县和3个非贫困区县开展蹲点式抽查复核;成立9个督导工作组,建立“局班子成员包片、处室(单位)包区县”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调度”的机制……目前,全市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均达到了国家脱贫现行标准。
问渠那得清如许?水利奋战惠民生。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水利人埋头苦干,为山城源源不断地输送幸福水,浇灌出幸福花。